中新網3月6日電 全國政協委員鄭新立表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會帶來“陣痛”的,而這個“陣痛”付出的代價可能就是就業。但通過調整將會給今后一個較長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奠定基礎,經濟將會上到一個新的臺階上,在這個新的臺階上持續、平穩、快速發展一個較長時期,所以這個“陣痛”是值得的。
6日15時,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首場記者會,主題是“政協委員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和全國政協委員徐冠華、秦大河、鄭新立、王文彪出席并回答記者的提問。
鄭新立表示,一個“陣痛”可能是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意味著企業有一部分由于生產工藝落后,污染比較嚴重,消耗比較高,就要被淘汰。那么淘汰就帶來了一些問題,有些就業人員要重新安排,同時要加大技術密集、知識密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也需要增加新的投資。但是我相信,通過重組,通過我們投資結構的調整,將會給今后一個較長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奠定基礎,我們的經濟將會上到一個新的臺階上,在這個新的臺階上持續、平穩、快速發展一個較長時期,所以這個“陣痛”是值得的。
第二,“陣痛”要付出的代價可能就是就業。鄭新立表示,按照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我們的第二個轉變就是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我們要通過發展第三產業來吸納第二產業中由于實行集約化的生產而減少的勞動力,要吸納第一產業集約化發展中間所富余的勞動力。這是我們現在認識到的,是一個經濟發展的規律。
鄭新立表示,在發達國家,過去好多經濟學家都認為,由于機器大工業的出現要排擠勞動力,要形成一個龐大的失業大軍,這個失業大軍沒飯吃,都要砸碎資本主義制度,結果這個情況避免了,沒有出現。原因在什么地方呢?這些剩余勞動力到哪兒去了呢?原來都是到第三產業去了。現在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占了80%以上,第一產業剩2%、3%了,第二產業占百分之十幾,龐大的勞動力都在服務業里從業,對照我們的現狀,差距太大了。
鄭新立表示,去年我們第三產業產值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只有42.6%,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按照2008年的數字,只有34%,這兩個比例跟發達國家比,太低了。全世界平均水平,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是60%多,我們現在的比例比全世界的平均水平要低20個百分點,比發達國家要低30多個百分點。
鄭新立表示,就業的比重比產值的比重還要低,只有30%多,發達國家占到80%,低了百分之40多。為什么我們第三產業始終發展滯后呢?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務院就提出了要鼓勵發展第三產業,現在時間過去了十幾年了,始終沒有大的突破,我想原因還在于我們的政策。最近我做了一些研究和分析,制約我們第三產業發展的第一個因素就是稅收政策,我們第三產業的稅收負擔跟發達國家比要重得多,包括第三產業水費、電費,都要比第二產業的高,這是很不合理的。
鄭新立表示,第二個因素,我們缺乏為大量的小企業和個體戶服務的金融體系。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絕大部分是小企業,是個體戶,他們需要的流動資金數額比較小,而且都是幾十萬,有的是幾萬塊錢,但是沒有一個金融機構能夠專門給他們提供貸款服務。我們現在的金融體系是幾大商業銀行,專門為大企業、大項目服務,幾十萬、幾百萬的貸款看不上,幾個億、幾十億貸款,審貸成本低。另外,我們有十幾個、二十幾個股份制的商業銀行,也是全國性的大銀行,還有地區性的商業銀行,所以現在我們的金融體系基本上只有主動脈,沒有毛細血管,金融的血液輸送不到小型、微型的金融主體,第三產業大量的個體戶、大量的小企業得不到貸款的支持,我想這是我們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第二個原因,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