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恩凱紡織品公司是一家從事女裝外貿的較大型公司。公司總經理沈功燦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又喜又愁”:喜的是外貿形勢回暖,訂單情況非常好;愁的是很難招到人,特別是技術型工人。“形勢逼人,我們當地很多同行已經把工廠開到安徽蕪湖一帶了,我也準備下一步往中部地區發展。”
由于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中西部地區正在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就業,東南沿海原來層次較低的勞動力崗位已經很難吸引到人了。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恒天集團總經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王天凱對本報記者說,“如果家鄉的工廠能給1200元/月,浙江的只給1500元/月,那還不如在本地干呢,這就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出現‘民工荒’的重要原因。”
顯然,綜合起來看,今年的“民工荒”現象,已不像以前那么簡單,它實際上反映了三個重大問題:中國的勞動力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廣大農村地區的80后與90后開始登上社會舞臺;中國經濟的區域結構正在發生快速變化,如近來國家已先后批準了十多個地區的發展規劃,區域經濟的步伐越走越快;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也在發生急劇變化,東南沿海地區再走老路已經行不通了,有必要對目前的產業結構及其地域分布,進行有序的產業轉移。
業內人士指出,面對這三大問題,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已經迫在眉睫,要求我國加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粗放型為集約型,迎合產業轉移要求,產業企業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產業企業要加緊實現優化升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要放在經濟結構調整上。而本報對多位全國政協委員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在委員們眼中,結構調整已取代通脹,成為中國經濟今年面臨的最大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指出,我們需要進行的結構調整實質是要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升級換代、低碳化以及粗放型轉為集約型,可以利用財政政策的經濟杠桿作用支持產業結構調整。他指出:“在稅制方面,要達到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結構的目的,我認為需要充分利用資源稅、消費稅、環境稅加以區別對待措施”。
他表示,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無論是生產領域還是消費領域,資源要素的相對價格都應該上調,從而使各方更加珍惜資源,節約使用初級產品,刺激各種主體千方百計地開發節能減耗的工藝、產品和技術。從長遠來看,這個經濟杠桿不但要用,而且要用好、用充分。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建議,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寬財政,緊貨幣”。“鼓勵綠色產能投資,財政可以拿錢給綠色產能投資補貼。而貨幣政策可以發揮的空間則比較小。”李稻葵說。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