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9日電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如期全面建成。商務部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今日做客中新網訪談時表示,看好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前景,但現階段來看自貿區真正實現經濟一體化還是要一個過程。
據悉,中國-東盟自貿區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建成后中國與東盟雙方90%的商品將享受零關稅待遇,中國13億人口與東盟地區的6億人口因此被聯系在同一個市場中。中新網29日特邀請商務部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研究院霍建國院長、商務部研究院科研處李光輝博士,為廣大網友解讀“東盟區的建立對區域內各種要素的流動有何影響?中國與東盟今后能否實現經濟一體化?”等問題。
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不是也會真正實現經濟一體化的前景和期望,商務部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表示“看好它的前景”。他認為,它確實具備了一體化的雛形,而且在中國和東盟的區域內的差異,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華人圈也是比較大的,泰國的佛教這種文化聯系和很多內容比較接近,從地理和自然、文化、歷史的角度看,如果形成一個更深度合作的或者是有類似于一體化的安排,它是有條件的,就是具備基本的條件。但是從現在發展的階段來看差距還比較大,實現它的這種目標,難度還比較大。
霍建國認為,關鍵在全球的發展趨勢。如果全球各自搞區域安排,世界要有統一的規則,從全球經濟體制的發展來看,不是沒有這個可能。像歐盟越走越緊密,貨幣、人員基本上都是真正的一體化,連貨幣都是歐元。中國和東盟這個區域又是全球人口,經濟總量又比較大的,現在的矛盾是平衡,這不是一方的意愿問題,整個東盟不同的國家都有一些規則。
他表示,東盟的國家如果不作為整個十國,每一個國家單看的話,都覺得中國很大,從東盟這個心態上來看,可能更需要一個平衡,所以要不斷磨合。但從現在看,整個東盟“10+1”的安排,在此之外還有“10+3”的安排,還有東盟加上中日韓,除此以外還有“10+4”或者“10+6”,因為印度也和東盟簽署自貿協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在和東盟簽署自貿協議,這樣的話從東盟本身看,坦率來講,它是一個全方位的合作安排,言外之意就是說并沒有達到這個“10+1”的功能,現階段來看它的一體化還是要一個過程。
霍建國說,如果把“10+1”,中國東盟自貿區做成一個更完善的,直接不要擴大范圍而往前突破,加快資本和人員流動,甚至現在提出來的亞洲貨幣什么的,都是可以在這里面嘗試的,只要大家愿意往前推就會走得很快。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