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4日電(秦欣)各界久等多時的電價調整方案在11月19日拍板剛一出爐就引發了居民用電的大討論。而更多的資源產品價格如成品油價、天然氣價格改革也被解讀為“蓄勢待發中”,幾乎所有關系到公眾日常生活的能源、資源產品或進入價格上調期。有網民更直言,2009年注定將成為“中國能源價格調整年”,這也再次讓資源產品價格改革話題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民間關注電價“87度”的背后
發改委19日宣布,從20日起全國非民用電價每度平均提高2.8分錢,暫時不對居民電價進行調整。此次發改委公布的雖然是非居民電價的調整方案,但也對未來居民電價調整定出了方向,即:分檔定價——用電越多電價越高。發改委同時也表示已經起草《關于加快推進電價改革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目前正在征求各方面意見。
消息一經傳出,不少人關心的卻是所謂“每月87度”的階梯式電價改革方案,但發改委22日發布消息指出,有關“保證基本生活需求用電擬規劃為每戶每月87度,超過這一數字將逐層調升電價”的內容,發改委從未定過這樣的標準。
“87度”只是個數字,而且“可能涉及的漲價”也就幾分錢,何以讓報章網絡如此熱炒,原因就在與百姓生活的息息相關。中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同,能源的生產與消耗以及民眾的消費水準都有所不同,何以用“87度”固定各地“規則”,就象發改委這位負責人所講,各省的實際情況都不一樣,差別很大,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差距也很大,不可能全國制訂統一的基本用電的標準,至于各地具體的標準是多少,應該由各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制定,而且應該廣泛的聽取多方面意見。
就連中國能源網的信息總監韓曉平也認為,“各地電量階梯的劃分、受惠人群的劃分、電價調整幅度的確立等工作,如果沒有地方參與是難以完成的!
成品油價何以每走一步都牽動百姓神經
11月10日,成品油價格完成了最新一次的調整,這也是今年第8次調整。這次的調價比以往歷次的公布多了12天的等待,媒體甚至推出了有關推遲上調油價的四種說法。
隨著燃油稅開征和成品油定價機制執行,作為已經日益常態化的油價調整,有能源專家分析此次推遲原因時表示,上調方案并不是第一次未獲通過,而是因為作為關系“國計民生”方方面面的成品油價格,其微漲和微降都將帶來各種變化,可以說“牽一發動全身”。
曾幾何時,在寫字樓工作、衣著光鮮、開私家車……曾是人們一度對白領生活的一種描述。而現今,有的白領出行基本依靠公共交通,偶爾打打車,有車的,或許因為油價的上漲將車停在車庫里。25日零時起,北京出租車也將正式開收燃油附加費,乘客乘坐出租汽車超過3公里(基價公里)的,每次在計價器顯示金額外加付1元燃油附加費……打車也要面臨漲價了。
為何會有這樣的鏡頭轉換?成品油價在調整時,百姓最大的疑惑就是為何在國際油價最低谷之時,價格主管部門沒有按照新的油價標準調整到最低點,反而當國際油價上升期間不斷上調油價。
面對民眾對“退一步進兩步”中不斷看的油價以及其他資源產品價格改革的話題,中國社科院財政貿易經濟研究所價格室主任溫桂芳的解釋是,“將價格改革等同于漲價,這是公眾的誤解!备母锱c提價不能混為一談,既不能以調代改,也不能只調不改。而公眾之所以產生誤解,主要是因為某些壟斷利益集團的自私運作。
天然氣“氣荒”為何引發國人關注
近來中國各地天氣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了百姓的生活,伴隨著大雪普降、氣溫下降,中國的天然氣供應在本月出現了緊張,各地頻頻報出天然氣緊缺導致的“氣荒”消息。天然氣價改無疑令能源資源產品價格上漲信號更為明顯。
而一條有關“發改委將就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的具體方案正在討論中,討論完成后會盡快上交國務院批準”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但很快,這條消息在11月19日時得到另一種說法:發展改革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表示,天然氣改革今年不會出。
對于天然氣的短缺,中國的兩大天然氣供應商——中石油、中石化的解釋是:天然氣產量、管道輸送量已經發揮到最大,甚至已動用了部分儲氣庫的天然氣。造成供應緊張的原因是天氣變化導致的需求突增。有資料顯示,中石油華北地下儲氣庫已提前嚴重超采。在華北、兩湖、西北和華東四大氣區聯網后,華北地區天然氣消耗猛增,也影響了其他地區的天然氣供應。
造成這次“氣荒”的原因到底何在?中石油中石化有他們的解釋,但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連線時坦言,造成此次“氣荒”緣于天然氣投入不足,解決之道還在于打破壟斷,開放市場。
韓曉平表示,造成天然氣供應緊張有很多因素,例如氣溫低、雨雪天氣、天然氣系統配套不足等等,但最主要的還是投入不足。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此次“氣荒”緣于壟斷企業借機“逼宮漲價”。
針對廈門大學中國能源中心主任林伯強教授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坦言,目前國內天然氣價格偏低,生產商不愿意擴大生產規模是“氣荒”不可回避的原因。韓曉平對此表示,天然氣價格低,中石油等企業在天然氣方面的投資意愿不強。但天然氣的價格應該由市場來定,并不是只有高價才能發展。很多國家天然氣市場是多元的競爭,所以現在的氣價并不比中國高。在很多國家天然氣實際上是能夠賺錢的。
韓曉平認為,解決目前天然氣供應不足的問題,根本出路是盡快“亡羊補牢”,對天然氣市場進行改革,開放上中下游市場,打破壟斷,讓更多的企業參與競爭。
可以說,天然氣價格的調整此前完全是在沒有外國氣源情況下制定的,現在按照企業的測算要求,政府又該如何確定其漲幅。畢竟從氣價機制上,中國天然氣價格由天然氣出廠價加管輸送費構成,其中出廠價以及管輸費均由國家發改委制定。這客觀上無法讓公眾信任其最終的調價幅度。
綜上所述,只能說,資源產品價格調整被解讀為“普漲”是不無道理的,而有關這些價格調整的聽證會即將在各地舉行,可以預見,這些聽證會上質疑及不滿之聲也將不可避免。應該說,公眾對漲價及“聽漲會”的質疑并不是沒有道理,但有質疑之聲也可以看到,征求意見、開聽證會等正是官方在制定政策前態度慎之又慎的表現。
質疑之后,更多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有不少學者就建議要引入競爭機制,將這些資源能源的相關行業推向市場,讓民間資本及海外資本進入,營造一個充分競爭的環境。原因也很簡單——只要競爭機制形成,政府同時放開對公共產品的價格管制,讓市場決定公共產品價格,漲價與否就是由消費者說了算。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