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住店,退房時大都希望能夠推遲時間。而店方出于經營考慮,又往往希望顧客能夠提早退房。此次《中國旅游飯店行業規范》出臺,對“12點退房”的條款作出了修改,然而結果卻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到底“12點退房”應該由誰來決定?本報記者向專家征詢了他們的看法。
中國人民大學休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需要更靈活、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制度
“12點退房”作為一個國際慣例來講,其存在有必然性。但這也并不是說所有國家都在用這個標準。目前在國際上,對于退房時間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我們所說的“12點退房”,在制度上缺乏應有的彈性和靈活度,只不過是仿照歐美其“形”而未明其“神”。
為什么延時退房的問題這么引人關注,就是因為這種情況并不鮮見。現在我們談這個問題,其實說的是酒店房間的使用權問題,以及在退房時對于延遲的時間應該以一個怎樣的標準來收費。退一步來講,即使規定“12點退房”也沒問題,但是過去所說的,“過了中午12點加收半天房費,過了下午6點加收一天房費”的比例恐怕還需要改進,因為延時一小時當然不能和延時半天相提并論。
在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上,我覺得分別訂立契約是個不錯的方式。我們現在提“在明顯位置明示房屋價格與結算方法”也是為了將這個與契約制度相結合。如果你無法接受這個契約,那么你可以選擇別處。這樣,一些能夠提供更好條件的酒店就會生意更好,而不能改變的部分要么也變,要么就要被淘汰。我想作為酒店的經營人員,會很明智地看待這個選擇的。
酷訊網酒店業務總監徐冬:規范從出臺到成效還需要時間
新政策剛出臺,其效果顯現還需要一定時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酒店退房時間的慣性改變也不會發生在一朝一夕。
從國際上來看,延時退房、分時計費的住宿消費形式也是有先例的。我們所說的“12點退房”的國際慣例,其實只是一種在特定時空背景下的產物,現在被國內酒店業提出,更多的只不過是一種借口和托辭。
國際上的“12點退房”最初源于歐洲。因為歐洲的人力成本比較高,且酒店雇員大部分是外聘,由于人員換班,為了方便管理才有了12點退房的慣例。而中國的實際情況則并非如此,大部分酒店的人工是全職的,并不存在這些問題。
從酒店的經營思路來看,酒店業也面臨著一個視角轉換,需要從供給者的邏輯轉變為消費者的邏輯。從而回歸服務業最根本的出發點——以顧客為中心。這對整個行業都是有益的。
對于新的退房時間,制定者應該是整個產業工會協商的結果。現在新的規范也只是要求明示,并沒有規定一定不能要求旅客“12點退房”。畢竟在一些旅游熱點城市,客房資源還是很緊張的,恰逢“雙節黃金周”來臨,酒店本身也應該有提出這種要約的權利,旅客應視情況給予理解。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制度要有彈性,能夠讓酒店與旅客實現雙贏是最好的結果。
安徽省宿州學院社會工程與管理工程系酒店管理專業講師武永成:“以客為本”是酒店都應做到的一件事
到底是12點退房還是下午2點退房,其中的區別就在于這個時間的設定是否會與游客的旅行安排相沖突。在游客游玩的過程中,特別是多天的旅行,上午與下午的出行地點大多是不相同的。而在這個時段之間,用餐吃飯時間大多在12點到下午1點之間,與旅館的退房時間相重合。這就導致了部分旅客在回到酒店取物品的時候已經過了退房時間,需要支付本不必要的費用。
事實上,我們現在說“12點退房”是一個國際慣例,是由于歐美的酒店大多在推行這種制度。但這種制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彈性、有其他制度配合的。比如一些酒店對其VIP用戶會有免費的延期時間。對一般的旅游客戶,在客房充足的情況下,也會適當放寬退房時間。即使在酒店客房緊張、無法提供延時服務的時候,酒店也會提供免費的行李寄存,最大程度地解決客戶困難。而這與國內的硬性規定12點退房的制度是有區別的。
國內的酒店在退房制度上、休息區的設置上、以及相關服務的提供上還不是很完善。對于延遲退房的客戶采用加收半天或者一天的房租也頗有些“霸王條款”的意味。國外的酒店在延時的情況下,大多是按照鐘點房或者其他協商模式來收費的。
當然,從酒店的效益上講,12點退房確實無可非議。但酒店業是屬于服務業的,而服務業所要注重的就是給客人提供滿意的服務體驗。不是說“12點退房”這個制度不好,而是要看酒店是否以客人的角度為出發點來進行酒店的運營。現在客人在退房時間這個分歧之中屬于弱勢的一方,這是需要整個酒店行業反思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需要行業協會出臺政策進行調整,改善其靈活性,使之真正貼近國際慣例。而另一方面,在有了引導之后,也可為酒店的運營方式提供更多的選擇,使酒店在面對客人時減少借口,讓市場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衛煒)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