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和加深,使得中國外貿產業本來已經非常嚴峻的貿易摩擦應對形勢進一步惡化。來自商務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外貿產業和企業已經遭遇了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60起各類“貿易救濟調查”舉措,涉及金額達到82.67億美元。
在14日于廣州召開的“廣東應對國際貿易風險研討會”上,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副局長劉丹陽說,考慮到2008年,中國企業遭遇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保措施等各類貿易救濟調查總涉案金額為62億美元,“今年中國外貿遭遇的貿易摩擦數量之多、涉案金額之大,均稱得上是前所未有。”
今年遭遇“前所未有”貿易摩擦
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08年中國遭遇反傾銷調查73起、反補貼調查10起,分別占全球案件總數的35%和71%———中國已連續14年成為遭遇反傾銷最多的成員,連續3年成為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成員。
“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到,金融危機的到來,一是直接從規模上和數量上加劇了中國遭遇貿易摩擦的嚴峻程度;另一方面,這些摩擦也表現出了許多值得注意的新特點、新趨勢和新動向,給我們的企業和行業應對帶來了更多的困難。”劉丹陽說。
統計數據顯示,從去年10月至今年5月,我國已遭遇貿易救濟調查69起,涉案金額91.56億美元;今年前6個月遭遇的各類貿易救濟調查則達到60起,涉案金額82.67億美元,同2008年全年涉案金額62億美元相比,增幅明顯。
據介紹,今年以來,我國遭受的貿易救濟調查涵蓋了反傾銷、反補貼“兩反”和保護措施、特保措施這“兩保”全部四種形式。其中,美國發起的油井管案,涉案金額達到32億美元,是迄今為止我國遭受的案值最大的貿易救濟調查。
“從全球范圍看,不僅發達國家搞保護,發展中國家也在搞保護。今年以來,與我國發生貿易摩擦的國家遍及五大洲,美國、印度是最為突出的兩個國家。此外,不僅我國有出口競爭優勢的產品屢遭限制,而且還發生一個產品在多個不同市場遭遇貿易救濟調查的現象。”劉丹陽說。
反補貼和337調查成貿易摩擦“重災區”
提及2008年以來的貿易摩擦形勢,廣東省外經貿廳廳長梁耀文總結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反補貼調查和227知識產權調查急劇增加”。
劉丹陽介紹說,截至6月底,我國企業共遭遇30起反補貼調查,“幾乎是提起反傾銷調查的同時就會提起反補貼調查;以往是美國、歐洲提,現在澳大利亞、南非、印度都在提,有的甚至照抄他國的調查方案和數據,形勢十分嚴峻。”
長期從事國際貿易摩擦爭端訴訟業務的北京高朋律師事務所律師王磊分析,如果說反傾銷調查“打”的是企業,反補貼調查“反”的就是政府部門,“現在我國被指控的中央經濟政策已達50項,地方經濟政策及措施百余項,涉及金融、稅收、投資、貿易、產業發展、土地和國企改革等諸多領域。”
“事實上,反補貼案件的泛濫,已經不只是困擾我外貿企業這么簡單了,甚至干擾了我國正常經濟建設的步伐,嚴重影響我國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劉丹陽說。
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中國進出口銀行經濟研究部的嚴啟發說,在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新形勢下,一些國家為限制我產品出口,還會不失時機地對我國施用各種貿易救濟手段。
劉丹陽分析說,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去年下半年以來一些國家和地區在貿易保護和貿易摩擦手段的運用上,出現了許多值得注意的新動向、新趨勢:如一些國家大幅提高了進口關稅,還對中國及其他國家部分產品實施最低限價;一些國家則以食品安全、氣候和減排問題為借口,主張實施包括碳關稅在內的新的貿易技術壁壘等。
梁耀文說,從廣東的實際情況看,我國企業也要避免“授人以柄”:“目前外貿環境中,有的企業故意低開發票、低價出口,這極易引發貿易摩擦”;另一方面,行業組織參與應對貿易摩擦的能力還要加強,企業應對的積極性也要提高,不能只想搭“順風車”。(記者 王攀)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