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I流感蔓延、通用破產、朝鮮半島動蕩……美國財長蓋特納在多事之秋結束了對華三天訪問。今年初蓋特納剛上臺時拋出“中國操縱匯率”論引起軒然大波,時隔四個月后,此次訪華他來了個180度急轉彎,很少再提人民幣匯率,反復掛在嘴邊的無外乎兩句話———美國會盡快減少赤字,中國在美國投資很安全。難怪不少人將蓋特納此行重點解讀為:推銷美國國債,為龐大的救市計劃籌錢。
中國是否仍按慣例將龐大的外匯盈余主要押寶在美國國債身上?抑或“不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轉而增加對歐元區和日元區投資?自金融海嘯以來中國經濟學家對此一直爭論不休,在伯南克宣布美國實施定量寬松貨幣政策之后,全世界對美元貶值的擔憂陡升,中國國內要求不再購買美國國債以保證外匯儲備安全的呼聲更為高漲。
然而問題在于,將雞蛋放在幾個籃子就能降低風險嗎?爭論了幾個月,筆者尚未發現有人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買歐元和日元債券?風險并不比美國國債小,而且大量拋美元換歐元勢必引發又一輪國際匯率動蕩。買黃金?哪里有那么大的量讓你買。有人說買資源能源,想法雖好,但實際情況卻是:海外礦山油田很難買到,買到現貨也沒地方放,等你建起倉庫沒準資源能源價格又已漲到天價。
眼下越來越多中國人明白:所謂“財富”,必須是能夠轉變為持續發展的能力,這種“財富”才有意義。過去,中國將龐大的外貿順差買了美國國債,等于借錢給美國人消費,轉過來支撐著“中國制造”快速成長。然而,過于依賴這種成長模式,使中國缺乏啟動內需市場的緊迫感,如今國際金融危機爆發,過去的高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中國人這才驚醒:外匯儲備屬于紙上財富,僅靠外需帶動出口,始終無法形成自我良性循環。
歸根結底,中國應該較真的絕不是外匯儲備保值問題,而是如何減少順差重新達到貿易平衡的問題。當中國人高興地把每年的外匯盈余全部花掉而不考慮買什么債券可以保值的時候,中國的經濟結構將健康得多、有勁得多。
不過,啟動內需和治理經濟結構當然難以一蹴而就,眼前的現實無疑是:中國經濟仍然高度依賴外部需求,這決定了中國今后依然只能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因為在找到自我循環發展的路子之前,“中國制造”仍必須仰賴美國人的消費,因此也必須繼續借錢給美國人花。更何況美國向中國借美元,總比他開印鈔機狂印美元好點吧。(姚志德)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