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市場關注的融通基金涉嫌“老鼠倉”事件日前終于有了一個初步的結果。作為“老鼠倉”事件的主角,原融通深證100和融通巨潮100兩只指數基金的基金經理張野已于5月15日被融通基金公司除名。
這是近年來基金公司曝出的第三起“老鼠倉”事件。前兩次“老鼠倉”事件的主角分別為原上投摩根成長先鋒基金的基金經理唐建和原基金金元、基金寶元的基金經理王黎敏。和張野一樣,唐建與王黎敏也都被撤職除名。
“老鼠倉”是股市里的一大公害,對“老鼠倉”主角從重處罰,這是維護股市“三公”原則的需要。但反省三起“老鼠倉”事件,投資者不免有所疑惑:為什么這三只“老鼠倉”就這么笨呢?像唐建與王黎敏的“老鼠倉”,使用的賬戶都是自己父親或家人的,這樣的“老鼠倉”當然容易被查出來。張野的“老鼠倉”雖然沒有用自己家人的賬戶,但仍然可以非常容易地查出來。一是“老鼠倉”的時間長達三年之久;二是在四只股票上所采用的都是“周薔”的賬戶;三是都與融通基金一起躋身十大流通股股東之列。這種做法當然容易被發覺。實際上,只要張野的“老鼠倉”能夠把“周薔”的賬戶分散成多個賬戶,不出現在十大流通股股東的名單里,或在四只股票上用四個不同的賬戶名稱,那么,張野的“老鼠倉”也沒這么容易被發現。
為什么在我們的資本市場中,只有這么顯而易見的“笨老鼠案例”被抓出來了呢?同樣是內幕交易,但一些機構與上市公司之間的串通,其危害遠比“老鼠倉”大得多。比如,每年年報期間,大凡股價漲勢良好的股票,結果在披露年報時,上市公司都有良好的分配方案出臺。這一現象在今年的年報期間更加明顯,一些推出高送轉方案的股票,基本上都有投資基金“精準”地潛伏其中。這種事情發生得太多了,很難說是“先知先覺”。又如大小非解禁,某些公司在大小非解禁前后,往往都有重大利好出臺,這也不只是“碰巧”的事情吧?這其中有多少“貓膩”,恐怕只有監管部門查過之后才知道。但遺憾的是,這種年復一年,月復一月發生的事情,似乎很少很少有大“老鼠”落網。(皮海洲 湖北 財經評論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