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全國范圍的雨雪天氣和伴隨的大降溫,使“氣荒”成為國內能源供應現狀的一大注解。分析人士指出,造成這場“天然氣危機”的原因并非單純的天然氣供應量不足,暴露出更深層的矛盾是我國天然氣存儲能力和調峰能力不足。
面對各地“氣荒”,有專家認為,主要是由于需求出現了爆炸式增長,導致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當下恰好適逢天然氣價格改革的關鍵時機,因此還有人推測“氣荒”背后是否有“逼宮”調價的意味。
分析人士指出,從總量上看,經過近年的管道建設和氣源的開發,中國現有的天然氣供應能力與需求基本匹配。在這些天然氣管道沿線地區已經形成一個基本平衡的局面,雖然市場容量和開發潛力巨大,但從總量上說并不會直接對現有的供氣局面造成嚴重干擾。
天然氣下游需求方一般要簽署“照付不議”合同,供氣方根據合同確定的量來供氣。事實上,三大石油公司全年的供應基本能夠達到合同要求。
而關鍵問題在于天然氣存儲能力和調峰能力的大大不足,導致沒有能力應對緊急的調峰需求。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個矛盾原本應該在天然氣長輸管網設計規劃之初就可以預見到。
截至2008年底,全國天然氣管道總長度約3.5萬公里,總供氣量接近900億立方米。但目前地下儲氣庫總調峰能力只占全國天然氣市場消費量的2%左右,約占中石油供應量的3%。西氣東輸一線途經10個省市自治區,但一個儲氣庫也沒有。
我國的天然氣下游利用重點發展和保證城市居民用氣,其次才是工業和發電用氣,而城市燃氣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峰谷差明顯。例如北京冬季和其他三季的用氣峰谷差高達8倍,冬季的瞬時高峰用量顯然不是單純的加大管道輸送量能夠滿足的。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地下儲氣庫作為天然氣的主要調峰方式,受到地質條件的限制,選擇地質條件較好的儲氣庫址較難,儲氣工藝復雜。大容量儲氣庫的建設投資巨大,運行費用也很高。
因此,儲氣庫和調峰能力的建設一方面需要相關受益城市的支持甚至參與投資,另一方面也將提高終端用氣成本,對天然氣銷售形成一定壓力,因此發展速度滯后于天然氣管道的建設。
管道所到之處,卻沒有相匹配的調峰能力,在用氣低谷的季節和時間并不會顯現出來,但遇到當前這樣冬季用氣高峰季節剛剛來臨的同時,又遭遇天氣突變,天然氣用量驟增,“氣荒”不可避免。
天然氣存儲和調峰能力建設并非一日之功,現有的調峰能力如此,緊急應對的辦法除了增產增供之外,只能限制部分工業用氣和與居民生活關聯度不大的用氣,以全力保證居民用氣。但歸根結底,還是要加快天然氣存儲和調峰能力建設。
目前,中石油已經投資修建了大張坨、金壇等幾個地下儲氣庫,環渤海地區儲氣庫調峰能力已占該地區天然氣市場需求的13%左右,中石油十一五期間將新建20億立方米的調峰能力。(張楠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