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街頭一個不起眼的小擦鞋攤,到年營業額超過30億元新臺幣(約合6.8億元人民幣)的“龍頭企業”,羅水木的創業經歷一直被視為“奇跡”。創業路上不乏艱難險阻,羅水木全心投入獲得了顧客的信任,因而能意外地“扭轉乾坤”。
“擦3遍,亮3天”
上世紀50年代的一天早晨,正是上班“高峰”,臺北市延平北路二段“東云閣”大酒家樓下已形成了一條“人龍”,在“金融一條街”工作的上班族,正排隊等候名聲響亮的“阿瘦仔”擦鞋,盡管“阿瘦仔”擦一雙鞋的價格比吃一頓正餐還貴。在很多人穿不起皮鞋的那個年代,擦鞋可謂“金字塔頂端的五星級服務”。
在“人龍”的最前端,身手利索的“阿瘦仔”拿著豬毛刷和擦布,飛快地給客人的皮鞋上油,擦亮、磨光,同樣的程序毫不馬虎地堅持3輪,才算大功告成。
“阿瘦仔”擦鞋攤附近,擦鞋攤、擦鞋店林立,但要想找到“擦3遍,亮3天”的擦鞋師傅,除了“阿瘦仔”,可說是“別無分號”,“擦鞋找阿瘦”的口號不脛而走。
當年這位擦鞋名師,就是如今臺灣制鞋業的領導品牌之一“阿瘦皮鞋”的創始人兼董事長羅水木。今年73歲的他笑著回憶:“年輕時我長得瘦小,體重不到50公斤,街坊都叫我‘阿瘦’,既親切又貼切。”
賭徒浪子回頭
別看羅水木當年一副瘦弱模樣,少年時的他在賭桌上可是很有架勢,稱得上“樣樣精通”。不過,賭術再高超也不比莊家高明,在23歲之前,羅水木曾因出入賭場歷經兩次大起大落:第一次因欠債從家鄉宜蘭“跑路”到臺北;第二次,把好不容易經營起來的“切仔面攤”輸了個精光。
山窮水盡的羅水木,典當了僅剩的財產——一塊手表,換來一點錢,買了擦鞋的工具,開始了擦鞋生涯。羅水木說:“當時就是為了填飽肚子。”靠著這項沒有太多“含金量”的技術,他居然打出了一片天地。
“我絕對不會因為客人多,為了搶時間而減少一道工序。”羅水木驕傲地說,“客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使能騙得了一時,客人終究會發現。”從10歲起就輟學的他,頭腦中有一種模糊的“品牌觀念”——“阿瘦仔”的招牌,沾不得一點兒灰塵。
并非“科班出身”的羅水木,不但有著“先進”的“品牌觀念”,還在擦鞋界中開了“廣告先例”——他把給客人擦好、尚未取走的鞋子,放在玻璃柜中展示。“和新的一樣!”路人不禁嘖嘖稱贊。
從擦鞋到賣鞋
一天,有位過路客突然要求購買玻璃柜中的鞋。羅水木嚇了一跳,這讓他有了“干脆賣鞋”的念頭。當時,擦一雙鞋要價兩元,一雙皮鞋的售價高達200元。羅水木回到家鄉宜蘭,聘請了制鞋師傅,一針一線做起了制鞋、賣鞋的生意。
但羅水木的事業始終維持在“攤販”的階段,制鞋師傅一天的“產能”不過4雙鞋,羅水木的“店面”就是一部推車,玻璃柜中擺著20來雙皮鞋,上面掛著“阿瘦皮鞋號”的招牌。“店面”看起來相當“簡約”,老主顧卻特別多,許多人就是沖著羅水木擦鞋建立起的信譽來買鞋的。
“當時產量有限,無法生產齊全的尺碼。”羅水木說,“我拿著樣品向老主顧推銷,為客戶量身定做,鞋子用料實在,好穿又便宜。”
羅水木靠著口口相傳建立起來的口碑做生意,盡管生意不錯,但產量不高,手頭資金又有限,似乎只能做個流動攤販。一個偶然的機會,讓羅水木從此轉運。
“冷時段”的“熱廣告”
當時,聽收音機是一般人最普遍的娛樂。某電臺的一位工作人員是羅水木的老主顧,眼見“阿瘦仔”的生意越來越好,便向他推銷晚間11點至12點的“冷門時段”廣告。
電臺一周的廣告費用相當于4雙鞋的價格,算盤打得精的羅水木原本不太想打廣告,但不想得罪老主顧,加上對方給出了5折優惠,他咬咬牙便答應了。
沒想到,這個有些勉強的決定,讓“阿瘦仔”從流動攤販一舉“升級”到擁有實體店鋪的老板,奠定了阿瘦鞋業王國的根基。
原來,當時正值夏天,很多人晚上熱得睡不著覺,到戶外乘涼,邊聽收音機邊聊天,在“冷門時段”的廣告,聽眾一下子多起來,“阿瘦”成了家喻戶曉的品牌。
“信任更要緊”
意外搭上了廣播的“順風車”后,羅水木開始在銷售上推行“明碼實價”。
上世紀60年代,鞋店中陳列的鞋子都沒有標價,而是由店主喊價。羅水木覺得這樣做無法建立店家與客戶之間的信任。因此,他在店里貼出了所有鞋子的價格,且聲明“不二價”。
羅水木回憶說,某天,一對夫婦帶著小孩來買鞋。羅水木一見是老顧客,二話不說,立刻給了9折優惠,但顧客仍希望再便宜50元。羅水木說:“如果你看到我賣給別人比你少1塊錢,你就罰我1萬元。”客人一聽這話,頭也不回就離開,但很快就回來買鞋。
羅水木說:“做生意,除了東西的質量要好,信任更是要緊。”
正是客戶的信任成就了“阿瘦仔”。現在,“阿瘦皮鞋”的分店在臺灣已有215家,去年的營業額超過30億元新臺幣。(高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