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狂熱的法拉利車迷,他在上海建立起第一家中國法拉利俱樂部,并躋身于全球650家法拉利俱樂部之列
他是中國的威尼斯商人,他創辦的工廠讓意大利同行被迫轉業,卻仍被意大利人尊稱為“我們的朱賽佩(意大利語‘朱先生’的昵稱)”
他是上海市政協(港澳臺僑)委員,在他旅居意大利的20多年里,從未間斷推動意中經貿和文化的交流
他是朱裕華,為我們詮釋了商人、俱樂部主席和政協委員三種風格迥異的角色
喜愛法拉利
張揚法拉利精神
朱裕華的專訪被安排在了上海虹橋一幢不起眼的別墅中,只有門口法拉利的標志示意這里是世界頂級賽車品牌在中國的陣地——上海法拉利俱樂部的辦事處。
走進別墅,記者不自覺地被3個落地裝飾櫥吸引:法拉利俱樂部總裁蒙特澤莫洛的親筆信;法拉利集團總經理讓·托德發出的邀請函;車王舒馬赫獲得分站冠軍時戴著的運動帽;還有法拉利F2005珍藏版賽車模型、法拉利車隊錦旗等等。
“我想,這里陳列的每一個物件都會讓一個真正的法拉利車迷怦然行動。”朱裕華毫不隱藏自己對法拉利的狂熱追求,“我必須說,我一直都是法拉利車迷”。他甚至坦言,在買第一輛法拉利的時候,他決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中國法拉利俱樂部的老板,“但我一直希望成為像法拉利的創始人恩佐·法拉利那樣的人”。
對恩佐·法拉利從鐵匠之子到世界一流賽車之父的故事,朱裕華倒背如流,而他也從意大利一個小飯館的服務生,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成為上海法拉利俱樂部主席。
其實,在意大利還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就是“買法拉利的好人”,因為法拉利對車主的品格要求很高,是世界名車中惟一會調查車主身份的公司,在付了訂金后,法拉利集團會對購車人進行調查,看有沒有犯罪記錄,還要前往公司和住地調查品性,如果品格不好就不會賣車。因此,擁有法拉利的人備受尊重。
朱裕華說:“我希望上海法拉利俱樂部也能成為‘有錢的好人’的象征。”他想把法拉利俱樂部建造成一個高檔俱樂部,但不是一個富豪俱樂部,在這里的人不分民族、地位、國籍,也不分經濟能力,只有一個相似點:喜愛法拉利以及張揚它所代表的精神。
因此,俱樂部的會費分為很多等級,從300元到10萬元,“當然會享受不同的服務,中國現在有300多輛法拉利,車主都已經成為我們的會員,另外還有學生車迷會員、高級會員、金卡會員和鉆石會員”。
目前,上海法拉利俱樂部已經吸收了2000多個會員,但俱樂部在籌建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
2003年,朱裕華開始籌劃建立中國法拉利俱樂部,“法拉利不僅是一個汽車的標志,也是一種文化的象征,世界各地的法拉利俱樂部都是一個意大利文化中心,我希望在中國也是如此”。
為了得到意大利總部的授權,他與法拉利俱樂部總裁蒙特澤莫洛見了三次面,甚至還請了意大利共和國參眾兩院的有關議員及圣馬里諾共和國的王室成員,“我使盡渾身解數,動用了我在意大利的所有人脈,最終才獲得了授權”。
此后,朱裕華又修訂了俱樂部規章、制度。他告訴記者,中國政府對社團組織的管理和審批比較嚴格,為了適用于中國的法律、法規,“我們適當地修改了俱樂部規章,讓它與中國法律更加融合,并成為全球惟一一個采用‘特別’規章的法拉利俱樂部”。
2005年5月28日,上海法拉利俱樂部正式投入運行,成為全球第27家,也是中國大陸惟一一家法拉利官方認可的俱樂部。2006年7月27日,朱裕華代表上海法拉利俱樂部簽署了入股法拉利集團的協議書,成為法拉利股東之一。
“這就是法拉利的企業文化,讓每一個車迷都成為真正的‘法拉利人’。”朱裕華不無自豪地說。
如今,俱樂部已經在上海F1國際賽車場舉行了法拉利車迷試駕試乘、法拉利文化論壇和車迷現場觀看F1比賽等一系列活動,朱裕華則開始籌劃固定的俱樂部聚會場所,并設立法拉利博物館,系統全面地介紹法拉利的文化與歷史。
賺第一桶金
不忘聲譽更寶貴
意大利人尊稱朱裕華為“我們的朱賽佩”,盡管朱裕華的工廠曾讓意大利的同行被迫轉業。
當時,有一家意大利生產油漆刷的企業,急需豬鬃這種原材料。朱裕華很清楚:他的機會來了!因為,在意大利本土飼養的豬終年生存在有空調的室內環境里,豬毛已經漸漸喪失了御寒的功能,變得又細又軟,所以意大利出產的豬鬃原材料越來越稀少。
朱裕華說:“這是我的第一筆生意,我賺到了第一桶金。”當他把中國的豬鬃運到意大利,市場反應非常好。一個月不到,就驚動了意大利的一家大廠商。這家豬鬃生產商要求朱裕華只賣給他們一家,每個月需要30個集裝箱,每箱價值2萬美元。于是,源源不斷來自中國的豬鬃,意味著朱裕華事業的起步。
當時,很多意大利豬鬃原材料供應商都接不到訂單,朱裕華主動找到他們,跟他們建議,將現在的豬鬃原材料加工工廠改為儲藏倉庫,“很多聽了我建議的原材料供應商將設備賣了,建了倉庫,也避免了工廠破產”。
現在,這些意大利老板每年圣誕節都會給朱裕華寄賀卡,他們非常喜歡這個來自中國的威尼斯商人。
然而對朱裕華的事業來說,真正的突破是在1993年。
他還記得,那是一天早上的6點多,一陣電話鈴聲把他從夢中驚醒,福建省外辦打來國際長途,告訴朱裕華福州市一個農業代表團在意大利維羅納省碰到困難,希望得到他的幫助。這個代表團前來參加維羅納農業機械博覽會,由于接待方是意大利人,語言障礙使代表團在博覽會上呆了3天一無所獲。但接下來,在朱裕華的陪同下,2天內代表團很快便簽下了幾筆重要的合同。
同胞們的感謝讓眼光敏銳的朱裕華又一次看到了商機——中國各種商務考察團的商業價值,于是,他旋即組建了意大利黛馬國際旅游公司。為中國客人在吃、住、行及生意上提供一條龍服務。
就這樣一步步,朱裕華在意大利白手起家的小翻譯公司,經過十幾年發展,現在已成為一個專事意中兩國經貿往來,頗具規模的意中國際貿易(集團)公司,下轄意中國際翻譯公司、馬可波羅中國貨行、高安進出口公司、黛馬國際旅游公司。
朱裕華憑借與中國各地及意大利商界的良好關系,公司的業務日益擴展。中國和意大利的許多工商企業都同他的公司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除了組織一批批意大利工商企業家商務訪華外,朱裕華每年還接待60多批來自在中國大陸的商貿考察團和政府代表團。2002年他還組織了江蘇、河北、云南等地20多人前往意大利進行企業管理、技術方面培訓,全部經費由意大利威尼托大區政府支持。今年他還配合意大利外貿部挑選了16名中國青年赴意參加五周的“意大利的中國朋友”培訓班,一切費用均由意大利政府承擔。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使中國也受到影響。朱裕華恰恰選擇這時回國,投資120萬美元建立上海意華家具制造有限公司。
那是在歐美家具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情況下,中國家具市場進入轉型期,而朱裕華卻選擇了此時介入中國家具制造業。按當時業內人士的觀點來看,朱裕華此舉并不高明。但他是有意識地下三步棋:做“綠色家具”的先驅;推動“中國制造”;承接各類工程用家具制作。朱裕華總結說,在家具業取得的成功依然靠“信譽”,做成、做好一家工程后,口碑相傳第二家、第三家……。
如今,朱裕華名下有3家企業:一家家具廠、一家貿易公司和一家咨詢公司。他說,這些企業賺到的錢,讓他有足夠的資本去成立車迷俱樂部,也有充分底氣去從事意中文化和經濟的民間交流。
奔波終為何
意中交流傾真情
如今擁有一長串頭銜的朱裕華,最看重的是自己“意大利意中交流協會主席”的身份。他告訴記者,采訪結束的第二天,他就要前往西安參加一個簽約儀式。簽約的雙方是中國西安和意大利龐貝市,這也是朱裕華一手促成的友好城市結對。
“對我而言,無論是做生意還是成立法拉利俱樂部,都是為了意中交流。”朱裕華說。
出生于1954年的朱裕華,與當年所有的同齡人一樣,從上海插隊落戶到安徽。嘗過臉朝黃土背著天的辛苦之后,被抽調進入一家榨油廠,他憑借自己的勤奮,從普通工人做到技術副廠長。機遇總是眷顧那些一直思考的人。朱裕華被當地樸實的安徽百姓推薦去讀上海外國語大學,當辦工廠和上大學兩個機會擺在他面前時,他選擇了后者。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朱裕華所學的是意大利語。就是那種當時非常冷門的小語種,成為他日后事業成功的奠基石。
1984年,朱裕華在意大利的表兄希望得到他的幫助,于是他通過移民,踏上了意大利的國土,協助表兄管理一家中餐館。現在談起來,朱裕華還是忍不住“沾沾自喜”,“我是出色的跑堂兒,不但介紹中國的菜肴,而且介紹飲食文化、飲食風俗。比如為什么春節時吃春卷、桂魚為什么叫桂魚等等。當時在意大利中餐館里就餐也是外國人居多,聽得他們興致勃勃。餐館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很多聽了朱裕華介紹的意大利人紛紛前往中國旅游。
但朱裕華心里一直很清楚,他絕不甘心在中國餐館度過自己的人生,他要走出“唐人街”,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語言優勢,發揮自己的才能,“我想讓更多意大利人了解中國歷史,也讓中國人感受一下意大利的文化”。
“有很多朋友曾問我,為什么意大利人可以設計出像法拉利這樣的跑車,融合了無窮的想像力和超凡的激情和靈感。我的回答很簡單,這就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背景。”早年研究意大利文學的朱裕華在這方面有一定的發言權。
意大利生活藝術以“擁有傳統,善于創新”為特色,成為一種時尚,是一種“拒絕循規蹈矩”的“不規則”感使意大利具有獨特的古典傳統文明與現代生活藝術完美融合的風情,“去看看永恒之城羅馬吧,你隨處可以看到大理石筑的古建筑”。朱裕華說,從他威尼斯的家到辦公室,可以看到6處觀光景點,“到處都是藝術品,這樣的氛圍對于詩人、作家、設計師而言,就是創作的靈感源泉”。(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