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起飛”,職業教育如何“接招”
職教視野
低空經濟“起飛”,職業教育如何“接招”
作為低空經濟領域一枚最基礎的“螺絲釘”,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航空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劉海樂,如今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項目助理,負責物資的發運和返回物資的評定。
在職業院校就讀3年,劉海樂認識了無人機的基本結構,能夠進行操控、數據傳輸、組裝和飛行。如今畢業不到一年,他能拿到10萬元左右的年薪。
國家早已強調發展低空經濟: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特別強調,要“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2024年12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低空經濟發展司正式亮相;今年2月下旬發布的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
隨著低空經濟的高速發展,無人機配送、空中交通、應急救援等產業爆發式增長,對相關人才也出現爆發式需求。一場圍繞“低空”的人才爭奪戰悄然打響,使得以培養技能人才為主陣地的職業教育站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十字路口。是等待被顛覆,還是主動“造風”?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為此采訪了相關領域的專家,探討低空經濟“起飛”之時,職教如何“接招”。
低空經濟相關崗位人才缺口巨大
低空經濟是一種新型綜合性經濟形態。中國民用航空局官網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已經超過5000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2萬億元。截至2024年11月底,國內注冊無人機215.8萬架。
“從2003年至今,低空經濟領域經歷了顯著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研究院低空經濟板塊負責人薛濤說,“特別是無人機等新興領域,更是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飛躍,技術不斷突破,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
所謂低空,是指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離1000米以下,根據不同地區特點和實際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的空域。依托低空空域,以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帶動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等領域融合發展,就是低空經濟。
薛濤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去年以來,各地積極布局低空經濟,企業創新發展相當活躍,無人機新增注冊量快速增長。工信部推出《綠色航空制造業發展綱要(2023-2035年)》和《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推進低空產業發展。這些政策旨在推動以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為技術特征的低空裝備在應急救援、物流配送、城市空運等領域實現規模化、常態化的應用。
產業飛速發展的同時,人才缺口也在同步顯現。
低空經濟的發展催生了無人機操控員這樣的新崗位,在2024年10月8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專門提到,“據有關部門測算,現在我國這個崗位的就業人才缺口高達100萬人”。
“當今市場具有大型固定翼無人機飛行經驗的人才短缺,同類型的企業不多,所以直接吸引有經驗的人員概率不大,從高校應屆畢業生中擇優招聘也非常困難。資格證持有者與實際技能脫節,雖然全國已頒發超20萬本無人機執照,但許多持證者僅掌握基礎操作,缺乏復雜場景如電力巡檢、應急救災的實戰經驗。”航天彩虹無人機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房帥感慨。
“人才緊缺的情況不只存在于飛手這一崗位。”房帥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既懂飛行技術又具備數據分析、AI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同樣是行業爭奪的焦點。”
“在低空經濟產業鏈基本形成的當下,人才需求可以概括為技術、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覆蓋低空技術裝備研發與制造、低空基礎設施建設運維、低空飛行應用、低空運行監管及服務保障4個環節。”薛濤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目前低空經濟面臨的人才短缺問題,除了研發、制造、應用等方面的人才,還包括基礎設施、運營服務、安全監管等方面,特別是隨著技術的深度融合、模式的不斷變革而出現的低空智能網聯、低空裝備檢測驗證、信息安全、數據軟件及算力開發、垂直起降場地建設運維等方面的人才。這些人才需求是低空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帶來的新需求,是推進低空安全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政策上,需要引導企業和職業院校通過產學研合作,推進人才的培養。”薛濤說,“同時,教育部門也需要針對低空經濟新的特點和需求,設置新的專業,培養高技能人才。”
低空經濟職業教育面臨挑戰
隨著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精細化,這對現有職業教育體系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低空經濟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但相關的專業布點數仍然較少、招生規模也較小。多數職業院校以基礎飛行操作為核心,缺乏低空交通管理、航空法規、AI數據分析等前沿課程。
“隨著前沿科技的快速迭代和應用場景的不斷創新,職業院校培養的應屆畢業生難以跟上企業所需人才的素質能力和經驗要求。此外,部分職業院校實踐教學偏少、模擬訓練平臺設備不足,學生難以積累真實場景實操經驗。學生入職后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重新培養,額外增加了企業用人成本。”房帥說。他們正通過與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合作成立彩虹無人機現場工程師學院、與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合作創辦“彩虹無人機訂單班”等校企聯合培養方式,定向培養復合型人才,來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通用航空學院院長葉婷也提到,作為西部地區職業院校,學院的實訓環節確實受到了空域限制和安全隱患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為此,學院構建了模擬飛行-室內飛行-室外飛行的階梯訓練體系,先利用虛擬仿真或是半實物仿真等先進實訓設備,提升學生的飛行技能,再在室內開展真實飛機飛行訓練,確保達到室外飛行能力標準,最后再進行室外飛行訓練。在室外飛行時,該學院利用“限高飛行”“電子圍欄”等技術手段,強化實踐教學的安全。
除了實訓困難,師資也是一大問題。在無人機教育領域,既具備豐富教學經驗又精通無人機飛行技術的教師非常稀缺。
“無人機行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技術更新迭代快,對教師的知識和技能要求不斷提高,使得既懂教學又精通無人機技術的教師數量不足。成為‘雙師型’教師需要同時具備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培養過程既要求教師接受系統的教育教學培訓,又要進行長期的無人機飛行實踐和技術研發,而教師的課程任務比較重,時間和精力成本較高。”葉婷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解釋這一問題的根源。
另一個現狀是,目前,大部分無人機專業教師是從機電等專業轉型而來,他們在無人機領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相對有限。面對技術迭代迅速、實訓條件受限、師資力量短缺等多重挑戰,職業院校如何培養出適應行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亟須在學校與企業之間建立起一套快速聯動和響應的機制,以促進雙方人才的順暢流動,共同應對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種種挑戰。”葉婷說。
職業院校接招,積極破冰
面對低空經濟“飛得快”,職業教育“教得慢”的局面,葉婷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正在采取一系列破冰舉措,積極應對這些挑戰。
為了培養師資力量,學院鼓勵現有教師參加無人機相關的培訓課程、學術研討會和技能競賽,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同時,學院會安排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參與實際項目研發和生產,積累實踐經驗。此外,學院還通過教學改革、教材開發等項目,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課程建設水平,使教學內容更貼近行業實際需求。
對于轉型教師,學院還會開展有針對性的無人機專業培訓,包括理論知識講座、實踐操作指導和項目實訓等,幫助他們盡快提升專業水平。
“在產教融合方面,我們與行業龍頭企業成立了全國工業無人機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和兩個產業學院,共同為行業培養急需的高素質技能人才。”葉婷提到,學院與多家企業共建實訓基地,讓學生參與真實項目,提升實踐能力。
同時,學院在教材更新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我們實施教材‘提質培優’計劃,與行業領先企業合作,校企聯合編寫形式多樣的活頁式教材、手冊式教材和數字教材,定期更新教材內容。”
低空經濟產業的快速發展,對職業院校的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航空學院院長章正偉提到,低空經濟正逐步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職業院校必須緊跟行業發展趨勢,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章正偉介紹,近年來,學院與多家行業龍頭企業合作,開設了多個訂單班,旨在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分布式無人機人才和現場工程師。2021年,學院與杭州某科技公司簽訂了戰略性合作協議,共同培養分布式無人機人才。
“分布式人才培養指的是通過網絡通信控制多架無人機,不再用手工操縱,而是通過電腦和一個大平臺來控制。”章正偉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解釋,這種培養模式不僅適應了未來無人機數量增多的趨勢,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前景。
此外,學院還與另一家科技公司合作,開展現場工程師項目,旨在培養既掌握崗位技能,又能在崗位上指揮解決問題的現場工程師,“這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有效解決了技術與實訓脫節的問題”。
章正偉提到,為了解決企業需求與職業院校課程培養脫節的問題,學院通過浙江省通航產業城市空中交通行業聯盟,實現了與企業的深度對接。該聯盟由學院牽頭成立,目前已有150多家企業加入。聯盟的成立為學院提供了便利的產業供需對接平臺,學院可以根據企業需求,提早一年讓學生參與企業招聘,并根據企業工程師的課程需求,調整學生的培養方案。
“我們明年畢業的學生,今年就可以應聘了。可以提早一年讓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并根據企業的需求調整課程。”章正偉說,“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畢業即上崗。”
在師資力量方面,章正偉坦言,低空經濟產業的快速發展對職業院校的師資轉型提出了挑戰。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學院采取了多種措施,包括將教師派往政府職能部門和企業掛職,以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行業知識水平。
建議“低空經濟”作為一級學科
伴隨著低空經濟應用場景更新,技術應用更加綜合、領域范圍更廣,現有專業需要主動升級專業內涵、增設新專業,才能滿足低空經濟對創新型、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加速推進,面對高電壓、高風險復雜作業場景,低空無人機在輸電線路巡檢、變電站監測及應急搶險等關鍵環節作用凸顯。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就是在這一需求下,緊跟行業技術變革和產業轉型升級,校企共建電力無人機智慧巡檢生產性實訓基地,開發“無人機巡線技術”“無人機巡檢仿真”等育訓一體化特色課程,融入電力技術類人才培養,為國家電網等龍頭企業提供無人機培訓和取證服務,培養了大批具備無人機巡檢能力的技能人才和產業工人。
在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的拓展方面,章正偉也表示,浙江省正在推進低空經濟試點申報工作,每個地市可以報3個場景應用的試點。這些試點由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和省財政廳聯合發文,立項后將獲得省財政和地方財政的資金支持。通過一年的試點,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場景,以推動浙江省乃至全國的低空經濟發展。
他認為,高職院校在低空產業人才培養中,需要深刻理解低空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明確自身在低空經濟發展中的角色與職能,積極面對挑戰,創新教育模式,強化師資力量,整合教育資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低空專業建設水準,為低空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與技術支持。
“作為職業院校,我們不能僅僅專注于人才培養工作。實際上,我們的職責還涵蓋了服務于整個行業,致力于推動行業的承接與發展。在未來的行業落地實踐中,盡管職業院校可能不具備單獨完成所有任務的能力,但可以作為產業鏈中的一環,發揮牽頭作用,共同推動相關項目的實施。”章正偉說。
應急救援、醫療救護、物流運輸、低空巡航、遙感監測……低空經濟產業就像越飛越快的無人機,人才培養的職業定位也日益精準。職業院校如何精準對接行業需求,科學布局相關專業,成為當前職業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職業教育開設的低空經濟相關專業涵蓋中職、高職專科、職業本科3個培養層次,主要集中在高職,分布在裝備制造、交通運輸、電子與信息、資源環境與安全4個專業大類中,基本覆蓋產業鏈上下游各核心環節。
在房帥看來,為推動低空經濟的持續發展,應當首先著手于學科體系的改革。他建議,支持高校設立“低空經濟”一級學科,并積極鼓勵跨領域的融合創新,比如航空航天與人工智能、法律等領域的結合,同時制定出一套統一的職業標準。
“希望加大財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具體舉措包括劃撥專項資金用于無人機實訓基地的建設,并對那些積極投身于產教融合的院校與企業實施稅收減免政策。最后,我們需要構建一個雙證融通的機制,聯合行業協會共同推行‘學歷證書+職業技能證書’的制度,清晰界定無人機駕駛員、飛行調度員等職業的等級認證路徑,以此打通人才發展的通道。”房帥說。
在山東,一群職業院校學生正用無人機為山區配送疫苗;在浙江,橫店通用機場正在推進改擴建二期工程建設,打造全國首個特色公務機機場和旅游通用機場……當低空經濟從概念走向街頭巷尾,職業教育的價值不再局限于“輸送勞動力”,而是成為重塑產業基因的力量。
正如章正偉所說,低空經濟的發展,“為航空人才的高質量培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4月07日 04版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22日 10:13:32
- 2025年04月22日 09:54:14
- 2025年04月22日 09:34:25
- 2025年04月22日 09:32:19
- 2025年04月22日 07:4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