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兩型社會建設和經濟效益并非對立的,而是可以兼得的。
站在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辦公大樓向窗外望去,青山掩映的松花江潺潺流淌,野鴨、蒼鷺、丹頂鶴等水鳥往來嬉戲。
吉化曾被譽為“共和國化工長子”,但能耗問題曾讓企業陷入困境。近年來吉化關停淘汰98套能耗高、污染嚴重的生產裝置,主體生產裝置減少一大半,產品種類也精簡了90%。
“當時淘汰落后產能時,老‘三大化’的一些產品依然存在市場需求,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有錢都不掙。”吉林石化企業文化處處長馮立波介紹說,現在染料廠不生產染料、化肥廠不生產化肥、電石廠不生產電石,但吉化卻在蒸蒸日上。
在合肥經開區聯合利華辦公樓大廳的魚缸里,幾十條魚兒暢游其中,而魚缸里的水卻是由污水處理而來的中水;在一套熱空氣動力鍋爐旁,工人們正忙著整理一塊塊壓縮的秸稈燃料。以前鍋爐每天要燒60多噸煤,如今燒秸稈不僅可為農民增加收入,成本也降低了1/3,每年還可以減排1.5萬噸二氧化碳。
“要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必須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聯合利華大中華區副總裁曾錫說。
張曉晶也表示,只有真正把“兩高一資”產業的能源消耗擠占、攤薄、消化,從根本上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企業利用能源的效率,才能真正實現科學發展,造福于民。
競合中邁向全球產業鏈高端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經濟已經與國際經濟水乳交融。“后危機時代正在改變國際經濟格局,新一輪國際分工中,中國必須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在國際競合中走向產業鏈高端。”王晉斌說。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一些積極的變化,正在發生——
走進合肥新站開發試驗區,合肥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廠區被包圍在熱火朝天的施工工地中。自從11月中旬我國首條第六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在這里實現量產,困擾我國彩電行業多年的“缺屏之痛”正逐漸解除。
而通過京東方六代線,住友化學、韓國東進、法國液空等20余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也聚攏而來,形成完備的產業鏈。“我們已經具備參與該領域國際平行分工的能力。”新站開發試驗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李武好說。
不僅在北京、上海,未來在澳大利亞、泰國、巴西的鐵路線上,都將奔飛著中國北車的列車。“要知道這些國家可是全球招標的,之所以用我們,因為我們是‘歐洲標準、亞洲價格’。”中國北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宣傳部部長張天說。
他指著繁忙的流水生產線告訴記者,在城鐵領域,外國人有的技術,長客也有。“今年我們的產量將突破1200輛,這在全世界都沒有的,長客正在由大變強。”
放眼全球,新一輪的中國企業“走出去”正如火如荼。張曉晶指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要更加注重“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統籌協調,提高安全高效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記者王敏、何宗渝)
參與互動(0) | 【編輯: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