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2011年中國通脹的形勢,劉偉分析,明年通脹將升壓,中國將進入較長時間的通脹期。
“中國不光要有長期通脹的準備,經濟還面臨著頃刻衰退的危險。”12月8日,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告訴《中國企業家》記者。
劉偉在《數字商業時代》舉辦的“2010年度智造中國高峰論壇”間隙,接受了《中國企業家》記者的專訪。
要做好面臨長期通脹的準備
對于2011年中國通脹的形勢,劉偉分析,明年通脹將升壓,中國將進入較長時間的通脹期。
他的理論依據可用四字概括——水漲船高,劉偉表示,“2008年下半年中國采取了一攬子擴內需的政策,拉動經濟增長,付出的代價就是通貨膨脹,壓力要上浮。中國政府今年設定的調控物價目標是3%,經濟增長為8%,反過來看,CPI目標超過3%時的其他指標,經濟增長率肯定超過了8%,甚至達到9%,這是很合乎經濟增長邏輯,水漲船高,經濟增速度高了,通脹率要有相應提高,這并不是很可怕的事情。”
劉偉強調,由于政策具有時滯性,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中國放出了大量貨幣,財政、信貸等方面,這些形成通脹壓力通常是幾個月,甚至需要兩年的時間。“按兩年時間計算的話,2008年下半年放出了4.9萬億,到今年年底明年年初應該表現為通脹的壓力了,2009年出去了9.6萬億,應該到2011年成為轉化為現實的通脹壓力,2010年1-6月份我們出去了4.6萬億,應該在2012年前后表現出來,這是擴內需政策的滯后性,中國要做好在未來的一兩年之中,將要承受較大的且長期通脹的思想準備。”
中國有可能出現滯漲
高增長、低通脹、就業充分,無疑是一個經濟體較為理想的發展狀態。中國經濟若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宏觀調控所采取的策略。
劉偉指出,在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要關注約束性指標,從關注增長的速度到重點關注增長的數量;轉變宏觀調控的目標,從更關注總量問題轉為更關注質量問題;關注短期的需求管理,同時兼顧中長期的供給管理。
他還表示,宏觀調控要提高經濟運行的穩定性,防止大起大落,短期內措施不宜急躁,謹防經濟硬著陸的后果出現。
“中國不光要有長期通脹的準備,經濟還面臨著頃刻衰退的危險,”劉偉直言,內需不足在短期內難以克服,內需不足在中國實際上源于供給問題,比如經濟結構失衡和發展失衡,要通過調整國民經濟供給、提高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能力來提高效率,進而加以解決。
“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中國出口增速放慢甚至出現負增長,原本就深深根植在中國內在的發展失衡和一系列結構性矛盾基礎上的內需不足問題就暴露出來了,短期內很難克服,結構性原因和效率性原因都不是需求政策能夠解決的,要有產業政策、區域政策、技術政策等來解決,這些解決都是長期的,不是短期的。”
劉偉坦陳,中國在治理通脹的同時一定要高度關注衰退的危險,如果處理不好,解決通脹的措施力度過大,有可能實現滯漲,一方面經濟衰退,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希望我們緊縮性的治理通脹的宏觀政策,方向要堅定,力度密度和強度不要太大,要樹立長期的觀念,這樣可能更為穩妥。”
高陽
參與互動(0) | 【編輯:王曄君】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