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擴展和豐富
1995年制定“九五”計劃時,我們首次提出要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即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2005年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再次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同時其內涵有所擴展,提出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并且明確了具體要求,如提出到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著力自主創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意味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進一步豐富發展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其內涵也從一個轉變擴展為三個轉變,即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2010年初以來,中央一直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適應全球需求結構重大變化、增強我國經濟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爭創新優勢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國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是適應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正是在此基礎上,《建議》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轉方式、調結構需要適當降低經濟增長速度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這樣才能解決各種經濟社會問題。但過猶不及,連年追求超高速經濟增長也成為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的重要原因。各地為了追求短期超高速經濟增長,不斷加大投資,而且大上工業特別是重化工項目,擠壓消費。投資增速過高,粗放擴張,必然要付出過大的資源環境代價。為保經濟增速,財政支出多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而用于支持欠發達地區和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的財力不足,社會公共事業發展滯后。因此,為了緩解經濟結構失衡問題,當前需適當放緩經濟增速,從追求兩位數增長逐步轉為追求比如8%左右的增速。最近,我們積極淘汰落后產能,取消一部分“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退稅,加大節能降耗工作力度,控制銀行放貸規模和增速,整頓地方融資平臺,對房地產行業進行調控,以及各地紛紛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等,都在使經濟增速有所回調,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有人擔心我國經濟會因為采取這些措施而出現“二次探底”,不利于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當前經濟增速一定程度的回調是宏觀調控的要求,有利于轉方式、調結構,并不是什么“二次探底”。按照現在的發展態勢,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速仍將在9%以上。如果不能容忍一定程度的增速回調,還想保兩位數增長,那么,轉方式、調結構就會落空,甚至會使結構失衡更加嚴重,最終走向“硬著陸”。只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發展理念,從追求兩位數增長轉變為追求常態的中高速增長即8%左右的增長,才能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造比較好的環境和條件。
參與互動(0) | 【編輯:王曄君】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