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扶持后的體制困境
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新興產業布局為人們展開了一幅前景光明的經濟發展藍圖,但在一項項具體扶持政策的背后,尚未打破的體制化僵局仍舊給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出了挑戰。
作為參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國內最大的光伏企業之一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的總裁工作部總經理費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光伏產業是一個政策導向和市場并行的產業,某種程度上政策導向的推動性還會更大。我國政策性補貼的總體方向很好,但在光伏發電并網的問題上同樣存在各個地方政策性不一致的問題。
其實,我國政府在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問題上,錢并不少,各種各樣的專項基金很多,但錢怎么用,用什么方式用的問題卻始終面臨著制度性的障礙。
“直接支持企業進行競爭性的補貼,就是有害無益的;在進行專項補貼的時候,不進行公開的招標,直接補貼給自己的企業,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種方式,花錢花了很多,也許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說。
除此之外,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也開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中逐漸暴露出來。
“今年以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出現了一些苗頭,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比如說,一哄而起的從眾化,一些政府機構指定技術發展的路線,指定發展的產業門類,甚至直接的確定投資等等。”吳敬璉表示,以這種認識和方式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的效率就會下降。
“事實上,早在1995年,我國就已明確提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其中包括發展新興產業,之所以至今仍未實現轉型,主要是因為存在的體制性障礙尚未消除。”吳敬璉表示,要消除制度障礙,建立一個有利于創新和創造的環境,就必須堅持改革,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公共產品和制度環境。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