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晚,央行宣布自10月20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其中,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由現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31%提高到5.56%;除活期存款利率未調整外,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均相應調整。
這是我國央行時隔3年后的首度加息。央行最近一次加息是在2007年12月,2007年為應對流動性過剩和通脹壓力,央行曾先后6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2009年9月起,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央行又開啟了降息空間,5次下調貸款利率,4次下調存款利率。
在感嘆央行亮劍之突然后,人們最關心三個宏觀問題:為什么要加息?是否意味著貨幣政策轉向?會不會加劇“熱錢”流入?
加息是央行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管理好通脹預期慎重權衡后作出的正確決定
加息出人意料。此前,市場曾普遍認為,由于擔心經濟超預期下滑,年內加息的概率已大大減少。
然而,細細分析,加息卻正當其時!爱斍,經濟下行風險可能性基本消失,而物價上漲壓力卻不斷加大、通脹預期有所強化,加息是央行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管理好通脹預期慎重權衡后作出的正確決定!眹倚畔⒅行氖紫洕鷰、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說。
前一段時間,市場憂慮一些不確定因素,如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特別是歐洲債務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房地產市場調控對投資的影響等可能引起經濟大幅回落。從現在看,歐元初步穩定下來,并且德國和法國的經濟復蘇比年初預測的還好一些,歐債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有限,國內消費和投資仍保持著較高增速,即使是房地產開發投資今年前9月增速仍高達36.4%。因此,今年中國經濟仍將實現較快增長。
這樣的判斷也得到了數據的有力支撐。8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達51.7%,在連續3個月回落后首度回升,9月份更是上揚至53.8%,好于市場預期。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9%,比7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這是今年以來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連續下滑后第一次出現反彈。“我們預計三季度經濟增長將趨穩,四季度更加穩定,全年GDP很可能達到10%左右!狈秳ζ教寡。
釋放了強烈的政策信號:央行有決心管理好通脹預期
另一方面,通脹的陰影卻悄然逼近!安簧賹<以J為,今年7、8月份是翹尾因素最多的兩個月,隨著翹尾因素逐漸減少,9月份CPI有望見頂回落。但事實上,9月份CPI同比漲幅很可能高于8月份的3.5%,環比也可能上升,表明出現了翹尾因素之外的新漲價因素,物價還可能繼續上行!睂ν饨涃Q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杰說。
丁志杰分析,這些新漲價因素包括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輸入型通脹壓力、貨幣信貸仍在高位運行、房價大幅攀升后抬高日常消費的成本等。
隨著物價上漲,我國“負利率”已持續7個月之久,這不利于存款人增加收入、擴大消費,也可能導致居民強化投資股市、購買住房等意愿,不利于銀行體系資金穩定。
“在這樣的背景下,控通脹顯然比保增長更為迫切一些!狈秳ζ秸f,“25個基點的加息雖然無法徹底改變負利率狀況,但釋放了一個強烈的政策信號,那就是央行有決心管理好通脹預期。”
“事實上,這次加息的具體安排也體現出央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意圖。”丁志杰分析說,存款活期化往往是物價上漲的助推力量,此次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的存款利率分別提高25、46、52和60個基點,意在吸收長期儲蓄、扭轉存款活期化趨勢,對抑制通脹有積極作用。
目前不能因此而判定貨幣政策開始改變“適度寬松”的基調
作為貨幣政策的利器,加息是否意味著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開始轉向?
多數專家認為,加息是一項收緊的政策,但目前不能因此而判定貨幣政策開始改變基調。“年初央行制定了今年貨幣政策的主要預期目標:貨幣供應量增長17%,貸款新增7.5萬億元,這樣的‘盤子’并沒有因為加息而改變,換言之,貨幣環境依然是適度寬松的。另一方面,經濟并沒有過熱,未來一段時間的過熱風險也不大。因此,貨幣政策仍將維持適度寬松的基調。”丁志杰說。
不過,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短期來說貨幣政策的基調不變,但如果到年底,物價仍然繼續上漲、樓市沒有出現合理調整、股市也形成局部泡沫,也不排除貨幣政策基調由“適度寬松”向“穩健”轉變的可能性。
有助于穩定資產價格
此次加息是在主要經濟體大量釋放流動性、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的背景下進行的,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匯差利差加大,會不會加劇國際“熱錢”流入?
“‘熱錢’流入后大多不是存銀行,而是追求股市、樓市等資產價格上漲的收益。加息有助于穩定這些資產的價格,防止出現大起大落,縮小了‘熱錢’的獲利空間,反而有利于降低國際資本的無序流動!狈秳ζ秸f。
不過,連平表示,加息擴大了利差,也不排除一部分“風險厭惡”型的逐利資金因此流入我國的銀行體系,貨幣政策和外匯管理政策應對此作出有效的應對。(田俊榮 制圖:林麗鸝 靳博)
參與互動(0) | 【編輯:吉翔】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