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古稱襄陽,漢江穿城而過,倒映著古老的城墻。在這座建城2800多年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正在成為最新的風景。目前,襄樊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36家,2009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84.7億元,同比增長33.8%,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的40%,占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總量的16.2%,僅次于武漢市居湖北省第二位。
襄樊只是中部地區的一個地級市,與東部沿海地區和眾多省會城市相比,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人才資源和技術資源優勢都不突出。那么,襄樊為什么要選擇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抓手和突破口?又是怎樣走上了一條成效初顯的“創新驅動”之路?
在做大總量中調結構、轉方式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認清自己的比較優勢和條件限制,選擇最能激發自身潛力的跨越發展之路,是近年來襄樊市委、市政府決策的基本思路。市委書記唐良智說,“襄樊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產業,發展經濟。”
近幾年,襄樊工業經濟發展迅猛,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遞增。2008年,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元大關,規模以上企業突破1000家,新增兩家過百億元企業。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襄樊市工業經濟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528億元,比2008年增長了40.2%,工業增加值461.5億元,比2008年增長27.6%。
在總量快速擴張的同時,工業企業加速成長,市場競爭力也得到提升。2009年底,工業企業達到6109家。
面對這樣的成績,襄樊不滿足。和自己比,步子快、勢頭好;和發展更好更快的城市比,差距依然明顯。盤點“家底”,襄樊市對本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判斷仍是:總量不大、速度不快、質量不優。
從總量上看,2009年全市GDP總量為1201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為590.6億元;預計到今年年底即“十一五”末,全市GDP總量可達1430億元。
從產業上看,2009年,襄樊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6.7:47.9:35.4。農業總量不小,但離現代化農業還有一定距離;工業增速不慢,但作為龍頭的汽車產業的生產稅收與稅源相背離,對財政稅收的貢獻較小,而食品、紡織、醫藥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5大產業均只有百億元,對全市經濟增長的拉動還不夠強;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從企業主體上看,至2009年底,全市規模以上企業1306家,而產銷過10億元的企業僅為20家,百億元企業僅有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風神襄樊汽車有限公司兩家。
“襄樊經濟總量不足,主導產業不強,骨干企業不多,合理的經濟結構還沒有真正形成,因此,襄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前提,是不斷提升經濟總量。只有足夠‘量’的積累,才能完成‘質’的飛躍。”襄樊市市長李新華這樣對記者說。
奮起直追,是襄樊市現階段最緊迫的任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不意味著放慢發展速度,更不是不要發展。”唐良智說,“襄樊市一方面要毫不動搖加快發展,堅定不移加快轉變,另一方面要正確處理發展與轉變的關系,把發展與轉變統一于又好又快的發展之中。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是襄樊的第一要務、第一要求、第一標準。”
2009年初,襄樊提出了用4年時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翻一番,到2012年突破2000億元的新的階段性奮斗目標,在做大總量中調結構、轉方式,在調結構、轉方式中做大總量。
唐良智表示,“我們的總量小,只要進步快,產業精,實現這個目標完全有可能。當然,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對缺乏強大支柱產業的襄樊來說,抓關鍵環節,選擇新的產業突破口勢在必行。附加值高、對資源和環境依賴較小,能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的高新技術產業,就成為了我們的戰略性選擇。襄樊市要在壯大規模的基礎上,以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抓手和突破口,對結構進行優化升級,走‘創新驅動’之路。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跨越式發展。”
參與互動(0) | 【編輯:王文舉】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