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獨立機構,“基金會中心網”在信息披露上保持獨立、客觀、中立的立場,為中國慈善行業與社會互動打開無障礙通道。
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慈善體制改革也許會從這里看到曙光。
中國企業家離巴菲特式裸捐還有多遠?
自6月巴菲特與比爾·蓋茨掀起這場“裸捐”慈善運動,即號召全美403位億萬富翁捐出一半的財產以來,在美國已經有40多名富豪簽約參加這一活動,而在中國僅有三人。
當西方的最新財富觀漂洋過海而來的時候,除了中國企業家 “肯捐”或“拒捐”的意愿差異,中國富豪財富發展的現狀、中國傳統文化的考量、中國特有的國情環境,以及中國慈善制度本身等等,都可以讓一場在西方以分享、展望為訴求的慈善晚宴,變成中國土地上一場牽涉財產曝光或縮水的“鴻門宴”。
裸捐時機尚未成熟?
在巴菲特公布 “承諾捐一半財富的富有捐贈者名單”后,華人首富李嘉誠因“榜上無名”而感受到了媒體的壓力——雖然他的基金會在過去30年中累計捐款超過100億港元。
“鼓勵富人裸捐或捐出大部分財富,對當今中國社會來說,時機還不成熟。”《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編輯兼專欄撰稿人劉罡表示。
劉罡認為,中國重新發家致富只有短短30余年時間,現在急需補上的不是巴菲特等人“身家捐一半”的超前財富觀,而是“倉廩實而知禮節”的財富常識。
“中國許多有錢人不是以富而高雅、富而知禮為榮,反而覺得富而粗俗、富而違規才顯得自己 ‘有派’。”劉罡說。
在記者采訪中,以上觀點得到了大多企業家、學者的認同。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企業創始人告訴記者,首先,要找到中國富豪就很困難,因為國內的制度環境所限,富豪們都不愿高調。
對于中國富人來說,一旦公開行善,無異于自找“聚光燈”,可能最后被“圍觀”的不只是巨額財富,還有自己不為人知的“財富秘密”。
“做好公司顯然要比做慈善迫切。”上述企業創始人表示。
中國式慈善的尷尬
事實上,自從“裸捐第一人”和“裸捐第二人”陳光標和馮軍發表了各自的承諾之后,質疑聲也不曾間斷。除了“借故炒作”的聲音,還有不少人對他們財富的質量和數量產生了懷疑。
有觀點認為,陳光標的黃埔再生資源有限公司主要業務就是拆遷和廢品回收。這個領域確實有利潤,但從商業模式來看,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品牌性較弱,且市場的區域性很強。“除非和政府有很強的關系,獲得排他性的機會,或者有獨特的技術專利和超凡的管理藝術,否則很難解釋靠拆遷和廢品回收能掙出50多億來。”質疑者直言不諱。
對中國企業家裸捐時機與裸捐能力的討論,實質上折射了中國式慈善制度本身的諸多問題,其中就包括配套的社會捐贈法規始終未獲根本完善。
據記者了解,巴菲特承諾把99%的財富捐贈出來,捐款的去處是比爾梅林達基金和美國的一些其他慈善機構。然而在中國,做慈善一方面缺少專業、透明的慈善機構和慈善基金;另一方面,善款是否能得到善用也是許多企業家最大的顧慮。
“在行政的庇護下,社會中介雖然有所發育,但到目前為止也僅有2000多家,與美國100多萬家有天壤之別。”中國紅十字會辦公室相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該人士坦言,由于美國社會財富是透明的,慈善的法規比較健全,運作的社會監督體系,尤其是誠信體系是完整的,所以保障慈善行為的質量和效果都要比國內優越。“中國在這些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記者 羅倫)
參與互動(0) | 【編輯:何敏】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