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稀土,時下流行的iPod、黑莓手機以及為構建未來綠色世界而大力發展的電動汽車和風力發電場也許都將成為空想。但是,劉升園不懂得這些,今年45歲的他只知道,如果沒有稀土,他的家鄉今天或許仍是一個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山區小鎮。
稀土不當采集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劉升園的家鄉位于中國江西省的最南邊,當地擁有豐富的離子型稀土資源。然而,為了開采稀土,昔日綠蔭蔽天的山林已變成如今的茫茫沙地——林木被肆意砍伐,山體被挖空,平地上堆積著大大小小的黃土堆。
每次看到瘡痍滿目的山林,劉升園的心里總是一陣痛惜;叵胪涨榫,他感慨萬千:“我年輕時,鎮里到處綠樹成蔭,河流清澈見底,村民常直接取河水飲用。”
劉升園說,鎮上自20年前開始開采稀土。稀土開采過程中,大量的硫銨和碳銨被灌注進礦山山體內。這些酸性物質最終進入河流和溪澗,污染水源,破壞稻田!敖陙,村民的水稻只長苗不結穗、整片枯死、甚至顆粒無收時有發生!
他說:“現在鎮里的河水不再清澈,魚蝦也很少見了。水源遭到了嚴重污染,已經不能再喝了!彼榻B說,鎮上的居民現在只能用管子從其他地方取水做飲用水,但如今管子是越接越長,取水卻是越來越困難。
令人擔憂的是,劉升園見證的經歷在中國并非個例。
稀土是儲量較少的一類金屬的統稱,包括17種化學元素,廣泛應用于尖端科技領域和軍工領域。隨著近年來高科技產業的迅速發展,全球對稀土的需求和消耗量快速增長。世界絕大部分的稀土都產自中國,而中國國內又有“南贛州、北包頭”之說。
江西省贛州市礦管局局長李國清說,“80年代中末期起,在‘大礦大開、小礦放開、有水快流’錯誤思想影響下,贛州稀土陷入濫采濫挖、無序競爭的混亂局面,幾乎縣縣開采,最高峰時有采礦證的礦山就達1035個!
“由于技術和思想觀念落后,許多開采行為‘吃一半扔一半’,不僅嚴重浪費了資源,還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一片青山幾個月后就滿目瘡痍,黃土一片!崩顕逭f。
贛州市副市長劉琮說:“贛州市稀土礦山開采經歷了從池浸到堆浸再到原地浸礦三個過程。為保護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2003年起,贛州市全面停止了綜合回收率不到50%的池浸工藝,2007年又全面停止回收率不到70%的堆浸工藝,積極探索并全部采用回收率在80%以上的原地浸礦工藝!
雖然稀土礦開采工藝不斷改善,但業內專家表示,稀土開采所造成的污染和環境破壞不容忽視。即使改進稀土礦的開采工藝,也無法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而且礦區地表植被一旦遭破壞,恢復十分困難。
限制稀土產業是環境保護的需要
為保護稀土資源,防止這一不可再生資源的過度開采以及濫挖濫采對環境的嚴重破壞,中國于2006年停止發放新的稀土礦開采許可證,并對稀土礦開采實行指令性計劃。在出口方面,中國在1998年開始實施稀土產品出口配額許可證制度,并把稀土原料列入了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
除了控制稀土出口配額和減少稀土礦的年度開采量,中國將逐步加強稀土行業的集中度。9月初,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首次把稀土列為重點行業兼并重組的名單。
然而,中國政府對稀土行業的調控措施在國外引起很大爭議,有些國家甚至指責中國限制稀土開采和出口是壟斷資源,對世界其他國家有“極大破壞性”,要求中國放寬對稀土產業的管制。
針對此種質疑,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日前表示,中國限制稀土產業主要是出于環境保護的需要,是“不得已而為之”。中國的稀土出口既要促進經濟發展,又要考慮保護環境和國家安全等綜合因素。
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說,從目前獲得的國外稀土資源勘探信息看,中國的稀土資源儲量已大幅低于目前社會上流傳的比例。“如果按人均資源量計算,中國已屬稀土資源相對稀缺的國家。”
包鋼稀土研究院院長趙增祺說,“中國稀土資源量比例小,卻支撐著全球絕大部分的消費需求,長期下去,顯然是不可持續的,也是不公平的!毕⊥翆θ魏我粋國家來說都是戰略資源,中國必須保護稀土資源。
美國一份名為《稀土元素——全球供應鏈條》的報告統計顯示,2009年,中國稀土儲量為3600萬噸,占全球的36%;產量則為12萬噸,占世界產量的97%。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2009年的稀土儲量為1300萬噸,占世界13%,而產量為零;俄羅斯儲量為1900萬噸,占世界19%,產量為零;澳大利亞儲量為540萬噸,產量為零。
趙增祺說,中國稀土產量在1986年首超美國。由于當時國內稀土行業準入門檻低,產能過剩,無序競爭,加上環保成本和人力成本都遠遠低于國外,造成稀土價格過低,大部分國家因此停止了稀土的開采,轉為從中國進口。然而,隨著稀土價格的攀升,國外現在重啟稀土開采已可以達到利潤平衡。
“長期來看,提高稀土產品價格,增加中國之外的資源供應已是大勢所趨。”趙增祺說。
中國稀土專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巡視員王彩鳳表示,未來一段時間里,全球對稀土的需求仍會保持快速穩定的發展,而中國稀土產業必須尋求長期可持續發展之路。(記者:王亞光、沈洋、任會斌;參與采寫:閆祥嶺、張周來)
參與互動(0) | 【編輯:宋亞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