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曰掛鉤黃金價格的結構性產品卻有可能全部投資國內的固定收益債券和其他金融資產;理財產品投資的資產池中的具體標的的類別和比例未被全面披露;理財產品為了避免被歸為信貸類產品而模糊投資方向。
在中國理財產品市場“跌跌撞撞”發展的今天,業內專家認為,理財產品“兩張皮”不僅嚴重損害了投資者利益,且可能吞噬到監管機構的所有努力。
信息不對稱 結構性產品未必能博高收益
在銀監會叫停銀信合作后,信貸類產品的發行受到了很大壓力。相比較低收益的貨幣市場和債券類產品,預期收益率頗高的結構性產品受到了更多投資者的關注。
所謂結構性產品,是固定收益產品的一個特殊種類。它將固定收益產品(通常是定息債券)與金融衍生交易(如遠期、期權、掉期等)合二為一,增強產品收益或將投資者對未來市場走勢的預期產品化。
目前,隨著包括黃金、糧食在內的商品市場的上漲,各家銀行紛紛推出此類結構性產品。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產品中心主任王增武博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結構性產品設計的初衷是,投資固定收益產品的部分保證投資者的本金或一定比例的最低收益,投資金融衍生品的部分目的在于博取更高收益,預期能達到比普通的貨幣市場和債券類產品更高的收益率正是結構性產品的吸引人之處。
“不過,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名曰掛鉤黃金價格的結構性產品可能全部投資國內的固定收益債券和其他金融資產,很多結構性產品未必能博取到它所預期的高收益。”王增武指出。
模糊投資標的 產品風險難評估
以上情況對于投資者而言,可能只是不能獲得更高的收益,但另一種情況則可能使得投資者遭受更大損失。
目前,不少銀行推出的產品都是投資于一個“資產池”,資產池中包含債券市場發行的各類債券、貨幣市場基金、新股申購、信貸產品、期權衍生品等各類風險不同的產品。“不過,很多銀行并不公示它投資的具體標的所占比例為多少,以至于投資者對這類產品的風險性不能很好地進行評估。”王增武指出。他說,產品的資產池中有90%是信貸類產品和10%是信貸類產品兩種情況,整個產品的風險是完全不同的。
對此,銀率網理財產品分析師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為了模糊產品類型、投資方向及投資標的,避免把產品歸類為信貸資產類的風險,甚至信托產品可包裝成混合類產品,更有銀行根本不寫產品投向,無從考證。
監管存在“嚴進寬出”值得警惕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產品中心此前發布的7月份《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分析月報》建言稱,為保證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平穩較快健康發展,有必要完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相關機制并進行一定的基礎制度建設,如資金募集、資金投資和資金清算的三權分立問題,統一的銀行理財產品交易平臺建設問題等。
“目前,由于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募集、投資、清算和產品的銷售都在銀行內部進行,監管部門進行全面監管的難度很大,銀行道德風險的可能性也在增大。”王增武指出。
銀率網理財產品分析師認為,對于龐大的銀行體系來說,目前沒有良好的監督機制。所以要制定統一的產品分類標準,投資范圍標準,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明要規范,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
普益財富研究員黃琪也指出,現在的監管存在“嚴進寬出”的現象,報批的時候審查還是很嚴格,但是過關之后就沒有那么嚴密了。目前,應當著重加強對銀行發售理財產品之后,后續的跟蹤管理,包括現金流向等等。(張莫 實習生 桂經天)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