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裕、陳曉圍繞國美電器的控制權之爭,已經進入白熱化的貼身肉搏階段。雙方言辭之激烈,在造成極具“圍觀”效應之時,其實也已脫離了“公司為重”“股東為上”的根本底線。這種魚死網破的決絕,使人很難相信,即使度過此番危機,國美在公司治理結構以及與股東的溝通上,真的能夠脫胎換骨、煥然一新。
8月18日凌晨,黃光裕發布致國美全體員工的公開信,不僅歷數陳曉背信棄義、挾私自利,更將國美引入貝恩資本,定性為民族品牌淪為外資品牌,并同時描繪了一幅“被奴役”的潰敗場景。而陳曉此前針對黃光裕的輕蔑言論,也不免使人心寒地感受到管理層對于身陷囹圄卻依然是公司大股東的薄情。兩廂對照,黃、陳之于國美控制權的對決,也許并不是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爭議,“去黃光裕”抑或“去陳曉”,無論何種結果,都難以視為對國美的可信賴承諾。原因無他,公司如此高級別的溝通,都難以在理性的軌道上運行,眾多的投資者以及大小股東,有何理由相信這一幕不會再次發生?
黃光裕一方在公開信中抬出民族主義利器,可以想見,此舉必能獲得眾多的同情和支持。但不得不說的是,這個時候以民族情感激發群情義憤,難免給人一種拿民族主義當槍使的嫌疑,難免更加使人相信,此時的黃光裕的確日暮途窮慌不擇言。即便借民族主義之威,使得形勢朝向有利于黃光裕一方發展,甚至最終重奪對國美的全面控制,黃光裕玩得嫻熟的帝國式的公司管理模式,也難以為國美勾畫清晰的、讓人充滿信心的未來。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威】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