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大蒜價格猛漲之后,綠豆價格離奇攀升,隨后生姜也卷入漲價潮中。低價收購千噸甚至萬噸大蒜放入冷庫,囤積數月后在價高時出手,民間資本的炒作使價格一路飆升。據稱,千萬級別的投資者在炒蒜的浪潮中只是小炒家,小到可以忽略不計。(據《東方早報》)
前段時間綠豆價格暴漲之時,發改委曾經表示,要禁止行業內企業的串通漲價。顯然,這樣的禁令沒有起作用,大蒜、綠豆、生姜……漲聲此起彼伏。通過媒體報道,可以看到,加入價格炒作的遠遠不止行業內企業,大量社會游資也被吸引進來,千萬級別的炒家都不算大戶,背后顯然有著更大的推手。
炒家說自己是“擊鼓傳花”,實際上已經有了私募基金到帶頭大哥手里,進行炒作牟取暴利的性質。這樣的運作不僅僅是抬高價格那么簡單。沒有統一的游戲規則,一旦贏利鏈條斷裂,對于中小炒家來說可能是滅頂之災。
可盡管如此,炒作農產品仍然被認為是風險最小的、利潤最大的,也不用耗費精力,在一定時間內,會有兩到三倍的收益。這樣的吸引力絕對是“殺手級”,只要手里有錢、有門路,很難拒絕。
炒大蒜、綠豆、生姜的資金,為什么不能干點別的呢?這和國內的投資環境有關——換句話說,創業的門檻太高了。
比如,一百萬或幾百萬,如果拿去注冊公司,干點實業,衙門口的各種手續就讓人厭煩,加上各種稅費,多頭管理,都讓中小企業舉步維艱。困難的時候難以得到貸款支持,即便做出了好的業務,也會有大公司立刻進來擠占市場,等于為他人作嫁衣裳。幾年前就有人預測,未來5到10年,99%的中小企業會死掉。
手里有點錢的人,與其受這樣的苦,冒賠上全部身家的風險,倒不如去炒炒蒜和姜。這些資金不能拿來創業,放在股市會賠,又不能去炒樓,所以迅速集中起來炒農產品,一點都不奇怪。不敢說這是價格暴漲的全部因素,但至少是重要因素。
就在這些東西漲價之時,統計局再次否認經濟上存在“國進民退”。但漲價的現實又提醒人們,民間資金真的到了要尋找出口的時候了。如果給出鼓勵創業的政策,降低門檻,立法限制大企業和壟斷企業,改善投資環境,讓私人開店辦公司都更加容易些,這樣的炒作就會減少。其實,做小買賣最重要的是求個安穩,這種安穩的感覺,難道不是整個國家最需要的嗎? ( 程赤兵)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