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從國內看,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根本扭轉產業生產方式粗放、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的狀況,進一步凸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緊迫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迅速提升,2009年GDP總量達到33.5萬億元,居世界第三位,出口總額達1.2萬億美元,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但是也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不高,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長期存在問題,能源資源供應、生態環境、生產要素支撐難以為繼,可持續發展受到嚴峻挑戰。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不合理的問題更加突顯出來。我國單位GDP能耗相當于德國的5倍、日本的4倍、美國的2倍;中國以占世界8%的經濟總量,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8%、鋼鐵的44%、水泥的53%,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酸雨面積都居世界首位;我國的勞動生產率僅相當于美國的1/12、日本的1/11。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發展方式粗放,根本問題是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以技術進步求發展的機制尚未形成,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不夠緊密。由此導致我國產業、企業和產品在國際分工中長期處于中低端,只能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和資源能源的大量投入賺取加工生產環節的微薄利潤。盡管我國已有近200種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卻很少;盡管我國是貿易大國,但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只占約10%;我國總的對外技術依存度達60%,而美國、日本僅為5%左右,工業新產品開發的技術約有70%屬于外源性技術。如果這種狀況不能得到有效改變,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經濟技術競爭中就會處于戰略被動地位,只有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國際產業發展和國際經濟技術競爭中贏得主動。
第三,從中央企業自身看,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科學發展,必須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近年來,中央企業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還沒有完全擺脫高投入的粗放型增長模式,普遍面臨高能耗、競爭激烈、產能過剩等共性問題。與世界先進企業相比,我們的核心競爭力總體上還不強,自主創新能力還存在較大差距。以中央企業較為集中的制造業為例,隨著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2009年,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總值中所占比例已達15.6%,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工業制造國。但是,我們的企業只是在一些低端或中低端的產品和產業上贏得了國際競爭力,由于缺乏核心制造技術和高端產品開發能力,難以進入產業高端,一些領域的關鍵生產設備目前仍需依賴進口,企業亟需在核心技術發展上取得根本性突破,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實現降本增效和節能減排,拓寬進一步發展的空間。我們還應看到,金融危機后,跨國公司進一步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把技術創新作為企業轉型戰略的核心內涵和主要手段,推進商業模式的深刻創新。德國博世公司重視基礎和前瞻性技術研究,總部對五十年以后的技術開展研究,如對ESP系統(汽車車身電子穩定系統)的開發研制就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美國思科公司2008年研發投入已占銷售收入的12%,在全球有1100個實驗室,2.2萬名工程師,實現24小時不間斷的協同研發。IBM在2008年底提出并開始實施智慧地球戰略,基于在物聯網、云計算等方面掌握的核心技術及在各行業豐富的技術集成解決方案,推動企業持續轉型。由此可見,未來5-10年是新產業迅速發展、新業務模式探索成型的關鍵時期,企業之間的競爭正在從營銷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擴展到技術的競爭,中央企業將會面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加激烈的競爭,這對加快提升中央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務艱巨,時不我待。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極端重要性,把思想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科學判斷上,把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正確決策和部署上,樹立強烈的緊迫意識,緊緊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堅定不移地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道路,實現跨越式發展。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