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紫金礦業污水滲漏造成汀江污染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發人深省的是,這并不是紫金礦業第一次“涉污”:今年5月,在環保部通報批評的11家存在嚴重環保問題的上市企業中,紫金礦業名列榜首;2008年,紫金礦業還被列為暫緩通過上市環保核查的企業……該企業不良環保記錄可以追溯到1999年。
人們都說環保是根“高壓線”,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紫金礦業這樣的資源類企業敢于屢屢碰觸“高壓線”而毫無畏懼?“違法成本”遠小于“守法成本”,恐怕是企業鋌而走險的主要原因。
資源類企業,既是污染排放大戶,也是當地利稅大戶。為了漂亮的“GDP成績單”,為了高額的稅收,一些地方監管部門現場檢查不充分,整改措施不落實,對企業污染熟視無睹。個別地方環保部門甚至越權為企業出具上市環保審核意見。如此一來,執法者反為違法者撐起了“保護傘”,無形中縱容了企業的環境違法行為。
即便監管工作到位,工業治污也面臨著“罰金太少,賠償過低,觸動太小”的尷尬。與動輒數千萬元的尾礦處理系統采購費及每年不菲的維護費相比,少則幾千、多則幾萬、十幾萬元的環保罰款和賠償,對資源類企業可謂不痛不癢,就算年年被罰,也遠低于治污成本。
此外,退出機制不完善,也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上市企業在污染問題上毫無畏懼。近些年來,上市環保核查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深入,但是,企業一旦上市成功,即便嚴重違背環保承諾,也沒有任何退市風險。再加上上述原因,企業業績并不會受到環保整治的實質影響,投資者、消費者也就鮮有因為環保問題而“用腳投票”,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業的環保冷漠。
同是上市公司,大洋彼岸正背負“油污重債”的英國石油公司日子卻不好過。自4月下旬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以來,英國石油的善后成本已超過了35億美元。在美國政府的重壓下,英國石油還不得不建立了200億美元的賠償基金,用于賠償漁業、旅游業等行業的相關損失,且賠償不設上限。如此巨大的環境補償,使市場對其喪失信心,公司股價蒸發了近一半。相比而言,紫金礦業過去多次“涉污”,卻從未做過“像樣”的補償,實在無法體現“黃金有價,環境無價”。
觸高壓線會有什么后果,一般人都知道。可一旦企業把觸動環保“高壓線”當成了跳“猴皮筋”,屢屢出現“污染慣犯”也就不奇怪了。如今,紫金礦業煉了金、產了銅、賺了錢、繳了稅,卻毀了一方水土、害了一方百姓,而且,這種危害恐怕不是短時間能消除的。問題和結果如此明白,怎么處理就看有關方面了。 (陸婭楠)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威】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