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正在成為一種時尚,而汽車廠家正在成為這場時尚運動的引領者。
汽車是人類文明的產物,人們在享受著汽車帶來的便捷,也在忍受著環境污染帶來的痛苦。不管是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洞,還是酸雨、黑雨,汽車排放的尾氣都是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之一。反常的大氣現象讓人們恐懼,全球變暖也成為人類生存的嚴峻話題。人類文明的產物和我們的生存環境到底能不能和平共處?是繼續這樣痛并快樂著,還是通過汽車廠家的努力,來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環保主義者認為,汽車“出生”時,就要做到可再生材料的應用,在進“火葬場”之前,還要提取出再利用的原料。汽車的一生要和環保主義緊密相關,它涉及每個汽車生產廠家未來的“面子”問題。在人們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的現實下,不響應環保理念的汽車廠家將被視為“人民公敵”,人們不會因為它的車更廉價,而對它噴吐的濃煙毫不介意,任憑空氣污染殘害自己的肺部。
節能與環保意識在人們大腦皮層的反復摹寫,滋生了汽車環保的時尚運動。當電視、廣播不厭其煩地宣揚汽車環保的重要性時,人們意識到了這與他們的生存息息相關。汽車報廢之后,外殼的鋼板、塑料飾件、座椅的皮件和絨布件等回收到哪去了?它們是被掩埋在土里,等待長達1000年的消解,還是通過自身的可回收特性,被拿來反復利用了呢?這些都取決于汽車廠家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進取心。
科學證明,使用可分解的環保材料,以及可方便拆卸的再利用零件,在汽車界已不稀奇。目前很多市面上的汽車,80%的材料使用了可再生物質。在時尚界中,也有了跟報廢汽車結合的產物,瑞士兩兄弟Markus和Daniel Freitag設計的FREITAG背包,就使用了集裝箱卡車車廂涂焦油的防水布、汽車安全帶以及報廢自行車輪胎的內胎,這種充滿創意的資源再利用也是一種為環境保護做貢獻的途徑。
當汽車文化以環保為主流時,汽車就變成了一種個性的消費物品。從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到普通的代步工具,再到時尚潮流的引領者,汽車不斷變換著自己的角色,也在享受著引領時尚的成就感。汽車時尚不是怪異的車體,不是馬力十足的大排量,更不是搶占道路資源的巨無霸。那些與汽車社會背道而馳的做法,并不能代表時尚潮流,以損害人類生存空間為代價的“時尚”,是庸俗和自私的體現。
熱愛汽車時尚生活的人,可能并不介意自己的座駕是三廂還是兩廂,飆起車來是否爽快,開在大街上是否有面子。他們寧可選擇占地空間最小的微型車,為了減少城市污染選擇小排量車,也不會因為“面子”問題去青睞豪華。為了呼吸到更多的新鮮空氣,他們可能會花買豪華車的錢購買一輛混合動力車,而不在乎自己開起來是否夠氣派。
拒絕塑料袋,使用再生紙,愛惜水資源,減少使用空調的頻率,駕駛小排量車……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實際上代表著一種新興的時尚。在汽車文化的精髓里,與人和諧共處才是最佳生活方式。在時尚主義者眼里,汽車為人們構筑的私人空間未免有些冷酷,這時不妨打開心扉,將你的私人空間奉獻給公眾空間,這才是拯救未來的最佳方法。
在北京,4天的交通限行讓人們獲得了4個好天氣,空氣中污染物日均濃度同比減少了15%至20%,機動車速度同比提高了53.6%。人們迎來了久違的“2級良”空氣質量,也深深認識到了汽車污染的嚴重性。當然,交通限行只能是權宜之計,汽車社會已經到來了,人們無法逃避,只有去勇敢接受。汽車尾氣污染決不是幾天的限行就可以解決的,它考驗著汽車廠家的良心,當技術力量足夠實現汽車環保條件的時候,我們為什么不去嘗試呢?
“現在中國是開足馬力生產汽車,再過十年,就要開足馬力回收汽車。”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航認為,綠色制造是中國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如何緩解能源和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在汽車的制造、使用、維修到回收環節全面實現綠色,做到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按照節約資源、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將綠色制造的理念,貫穿整個汽車制造過程;倡導汽車綠色和諧消費,引導中國汽車產業健康發展,這些關系到汽車產業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問題,已逐漸成為業內關注焦點。
“從產業鏈的每個環節著手,一個綠色工廠要生產出來綠色的產品。盡管會導致成本的增加,但采用新的技術,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來說將是一個良性循環。”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小虞這樣表示。
保護環境,從現在做起為時不完,對于汽車廠家來說,這也是他們尋求未來發展的唯一路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