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世界貿易組織(WTO)首次裁定中國違反貿易規則,稱其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征收大額關稅,認為這一行為違背了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WTO爭端解決專家組就“有關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口措施案”,作出了不利于中國方面的臨時裁定,要求中方給予進口汽車零件更多優惠。一旦終裁敗訴,這將是中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的首度敗訴
WTO爭端小組要求中國改進措施
2月13日,由三名成員組成的WTO爭端解決小組支持美國、歐盟和加拿大的提議,認為中國的措施“給予進口汽車零件的待遇低于國產汽車零件”,“致使進口汽車零件比國產汽車零件交納更多費用”,“要求中國改進上述不合理措施,以盡到其義務”。
此次的裁定只是臨時性的裁定,WTO將在今年3月公布正式裁定。目前歐美重要的汽車零部件廠商及中國高檔車制造商都在密切關注最后裁定的內容。中國再次迎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重大考驗。在同樣的爭端解決機制中,2002年中國曾作為起訴方在美國鋼鐵案中獲勝,如今中國卻身為應訴方,攻守形勢今非昔比。
美聯社、路透社以及《華爾街日報》等多家西方媒體眾口一詞地斷言,中國此戰將遭遇失敗。但這也正是中方準備上訴的時候。
9月出現裁決結果
“現在勝負還很難說。”國際法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韓立余不同意西方媒體的觀點,“即便輸了官司,利用世貿組織規則,中國也有爭取利益的空間”。中國常駐世貿組織代表團2月14日發表聲明,稱在最終裁決之前對此案不予置評。
案件還要追溯到2005年。當年中國出臺了《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及相關配套措施,規定合資企業在中國生產的汽車,其進口零部件不能超過整車60%,否則按整車征稅。而整車25%的稅率比進口零部件稅率多15個百分點,歐美車企深表不滿;2006年,歐盟、美國及加拿大先后向世貿組織起訴,認為《辦法》是對進口汽車零部件的歧視,有違中國“開放市場”的承諾。
根據世貿組織的規定,如果起訴方與應訴方未達成和解,案件將進入爭端解決程序,由專家組調查案件并發布中期報告;報告正式發布后60日內應訴方可提出上訴,否則報告將由世貿組織總理事會表決通過。
“中國為了自身利益必然提出上訴。”世貿組織法律專家、外交學院國際法系副教授臧立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此后上訴機構將對案件進行3個月的審理并公布結果,裁決1個月后生效,將所有上述時間加起來,中國可能在9月份等來裁決結果。
“中國也有可能勝訴。我方辯護理由很充分:實施《辦法》可規避外國車企利用整車和零部件稅差逃稅。”臧立認為,《辦法》客觀上打擊非法拼裝,保護消費者利益,符合世貿組織規定。他認為,中國并未違背“開放市場”的承諾,7年來進口整車平均關稅已從80%降至25%,零部件平均關稅從30%降至10%,進口車的配額和許可證制度也被取消。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裁決結果固然重要,“但即便輸了官司,中國的回旋余地也很大。”韓立余介紹,在最終裁決公布后,案件將進入執行階段,世貿組織會給予中國9至15個月的政策修改時間;若中國拒不執行,中國將與勝訴方進行補償措施的談判,但一般情況下,此類談判都不會取得成果;那么,中國將被勝訴方繼續起訴,世貿組織將展開新一輪案件調查。
“中國拒不執行的可能性很小。”臧立說,“而且不管官司成敗,中國都要調整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征稅的規定;即便中國勝訴了,根據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的經驗,中國還得做出些讓步。”
中國咨詢公司安邦集團汽車行業分析師李海英則認為,無論勝負,“努力做強國產車絕對是硬道理,我們應該利用談判的時間壯大國產汽車業”。中國常駐世貿組織的一位資深官員對本報記者透露,此次“練兵”也可幫助官員們進一步駕馭世貿規則,更好地為國家利益服務。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中國汽車產業政策已開始要求合資汽車公司的外方迅速提升國產化率,而合資車企為了降低成本,也愿意遵循這一要求。李海英說,《辦法》其實對歐美在華車企的經營影響不大,“所有歐美合資車企都在向40%的國產化目標靠攏,他們在作兩手準備,起訴中國和國產化達標并不矛盾,都是為自身謀取最大利益”。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