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韓國《朝鮮日報》在顯著版面報道了一宗“商業間諜”案,9名韓國起亞汽車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在職員工和前任職員,有竊取汽車核心技術賣給中國的嫌疑。目前,具體事實還在調查之中,但中國汽車業的名譽很可能因此受損。
盡管韓國媒體聲稱這事與中國企業無關,但在“中國汽車威脅論”不斷泛起的今天,發生這樣的事對中國汽車業決不是一件好事。
韓國人緊張不安
韓國警方日前宣布,目前已有5名涉嫌此案的韓國起亞汽車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前任、在職職員被警方拘留,涉案者共9人,另有4人被不拘留起訴。
據韓國水原地方檢察廳透露,從去年11月起至今,起亞汽車的在職員工以電子郵件形式,多次將索蘭托(Sorento)汽車及新款車型HM的車身組裝與焊接技術等核心技術,共計57項營業保密資料非法出售給由起亞離退休員工崔某等5人運營的汽車技術咨詢公司,然后,這家汽車技術咨詢公司又將相關技術轉售給中國公司。
據悉,崔某等人曾多次出入中國,將相關技術資料出售給中國安徽省的一家汽車公司,獲得2.3億韓元(約190萬元人民幣)的非法收入。之后,崔某等人繼續將資料出售給中國河北的另外一家企業之時,被韓國警方及時發現,并迅速采取行動將其拘留。
此事受到了韓國公眾的異常關注,甚至《法新社》有報道稱,起亞汽車“商業間諜”案被韓國輿論上升到了國家利益的高度。盡管韓國媒體一再聲稱此案只是針對企業個人行為,與中國企業無關,但韓國輿論顯然不這么認為。
中國汽車威脅論
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中國汽車也越來越向世界靠攏,繼美國、日本出現“中國汽車威脅論”之后,韓國也有人開始對中國汽車制造業強勁的發展勢頭緊張不安,認為中國汽車將成為韓國最直接的競爭對手。
一位研究企業發展戰略的專家介紹說,韓國汽車之所以能在全球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尤其是美國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靠的就是技術優勢。目前韓國汽車公司已經擺脫低檔產品的形象,現代、起亞汽車在世界各主要市場上銷售,對于自身技術發展和保持技術優勢都十分在意。汽車工業在韓國制造業中占據的比重非常大,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競爭力的不斷增強,對韓國汽車業造成的沖擊也會越來越大。
最近幾年,韓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投資日益擴大,尤其是汽車制造業和IT產業,更有向中國市場戰略轉移的趨勢,韓國包括三星、現代、LG等知名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銷售額已經遠遠大于本國市場。
早些時候,就有一些韓國媒體發表文章說,韓國幾乎將一半的海外投資扔到了中國市場,其中制造業的投資更是占到了90%以上。汽車方面,隨著韓國企業對中國市場投資的加大,中韓雙方在技術領域合作的增強,特別是當中國上汽集團并購韓國第四大汽車公司雙龍汽車之后,引起了韓國人的高度警覺。
他們擔心韓國汽車的核心技術會因此轉移到中國。曾有業內人士透露,韓國政府先后多次告誡現代、三星等高新技術企業,建議后者在華投資步伐“可以適當減緩”,涉及關鍵技術的合作,則尤其要保持謹慎。
起亞“商業間諜”案,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韓國人的猜測。韓國起亞稱,非法轉售的是在生產汽車的過程中將600多個零部件組裝成完整車型的技術,是決定汽車噪音、振動、安全性能、耐久性等性能方面的核心技術。如果警方沒有采取措施,外泄的技術全部轉移到中國之后,將使韓國汽車與中國汽車的技術差距從目前的5年~7年縮短到1.5年。
中國車企不應當替罪羊
針對此次案件遭受的損失,起亞汽車對外表示,如果綜合待出售及已出售的核心技術作推算,截至2010年的三年間,韓國汽車在中國市場和世界市場因此將蒙受的經濟損失分別會達到4.7萬億韓元約39億元人民幣和22.3萬億韓元約合185億元人民幣。
因為涉及到中國市場,記者特意聯系了起亞汽車中國公司,該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對中國經濟時報表示,短時間內很難計算出起亞在中國市場的具體損失,不過起亞將會在今后特別注意類似事件的發生。針對此次事件,起亞中國并沒有太多的發言權,因為一直以來起亞(中國)只是負責汽車的銷售,并沒有接觸過產品的研發人員。
那么,是否會對起亞在中國的合資公司產生影響?記者隨后又與東風悅達起亞的相關負責人取得了聯系。“從產品來看,這次事件中涉及到的索蘭托和新款車型并不在東風悅達起亞生產的范圍之內,但具體泄露到中國的技術有多少不得而知,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也不好說。”該負責人表示,自己也是從網上得到的這則消息。
由于牽扯到核心技術,因此東風悅達起亞和起亞(中國)都沒有就此事發表過多的言論。不過據記者了解,早在去年的北京車展期間,起亞中國就曾對河北天馬推出所謂“中國版索蘭托”搜集相關侵權資料,目前他們仍在收集資料,并已傳到韓國總部,而且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考慮起訴相關中國廠商,至于會不會就此次“商業間諜”事件做出新的文章,還要看韓國起亞對此的態度如何。
就此問題,河北保定天馬汽車公司企劃部曹經理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時堅持認為,天馬“英雄”從外觀到整車設計已經申請了多項專利,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也有17種,與起亞“索蘭托”從內到外有很多的不同,因此完全沒必要購買并不適合自己的技術,河北天馬與此次韓國的技術泄密事件無關。
確實,關于模仿與被模仿,從奇瑞、吉利時代人們就為此爭得喋喋不休,誰是誰非也各有各的觀點,而此次事件涉嫌向中國企業非法出售技術,也就隱指國內有企業以“不光彩”的手段獲取競爭對手的機密材料,這在中國汽車業還是首次被提及,盡管不是我們主動,但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事件的調查結果還未出來,但是,一方面中國汽車企業不應動輒成為所謂“抄襲熱”、“模仿秀”、“間諜案”的替罪羊,中國汽車業的發展對世界汽車工業不是威脅;另一方面,立足自主,自強不息才是國內企業發展的根本要義。(倪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