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上臺執政后,由于施政能力不足,經濟政策爭議大,說多做少,加上受外部環境不佳的影響,兩年來,臺灣經濟形勢逆轉,低速困衰,主要表現為增長速度大幅下滑,投資環境惡化,民間投資下降,資本加速外移,失業率迅速上升。最近,盡管隨著國際經濟的逐漸景氣,臺灣經濟也開始出現好轉跡象,但經濟發展仍面臨諸多障礙。
總結民進黨執政經濟表現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民眾信心危機。民進黨上臺后,島內各種政治、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政爭不斷,嚴重沖擊經濟與社會的安定,導致民眾信心不足。陳水扁上臺不久,就發生了“八掌溪事件”,造成多位官員下臺與第一波執政危機,新政府形象大受影響。
接著有關“核四電廠”的存廢、“國民年金”制度的施行、勞動工時制度的改革、美濃水庫的興建與財政劃分法的修改等各種政策爭議持續不斷,引發嚴重的政治與社會矛盾。同時“府院矛盾”、政黨矛盾、民進黨內部矛盾等也因權力與理念之爭而擴大,民進黨的執政不斷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廣泛批評與指責。民意調查顯示,島內對陳水扁的滿意度已從其上臺時的82%一度降至40%以下。
國民黨智庫最近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島內民眾對陳水扁的“施政滿意度”為45%,不滿意度為46%,60%的受訪者認為目前財政和經濟狀況不好。
二、財經政策混亂不明。民進黨上臺后,由于沒有足夠的財經人才與執政經驗,各部門各說各話,提不出一套完整與切實可行的經濟政策方案。已經提出的產業、環保、金融、福利、勞工等政策與主張,不相配套,甚至相互矛盾與制約。
民進黨改變了國民黨執政時“重經濟輕環保”的做法,推行“重環境輕經濟”的新政策。使許多與污染有關的傳統產業投資計劃難以推動與落實。民進黨財經政策搖擺不定的癥結在于,其政策的提出主要從兌現選舉承諾與未來選票考慮,既想推動經濟的發展,又要堅持過去的“反商情結”、“環保優先”與“政策左傾”等理念,自然無法形成一個明確的經濟政策,影響了企業投資意愿。
三、經濟口號多,落實少。民進黨上臺后,提出或制訂了一系列經濟發展方案或計劃,如“知識經濟方案”、“綠色矽島構想”、“亞太運籌中心”、“8100臺灣啟動”、“六年發展重點計劃”等,也召開了多次重要的大型經濟會議,甚至還提出“拼經濟”與“戰斗內閣”的口號,但均流于形式,是一個個抽象、空洞的口號,沒有一個能有效落實。
四、頑固堅持“臺獨”主張,推行“漸進式臺獨”,兩岸關系緊張加劇。陳水扁上臺后,盡管采取柔性策略,避免李登輝的強硬態度與做法,但拒絕回到“一個中國”原則上來,各界期盼民進黨修改“臺獨”黨綱未能實現,呂秀蓮更是不斷公開叫囂“臺獨”,兩岸關系不僅無法改善,而且隱藏新的危機。民眾對民進黨的不信任感與兩岸關系前景的不確定感增加,嚴重影響到投資者的信心,導致企業外移。
縱觀臺灣經濟形勢發展仍面臨許多障礙,如金融壞賬問題依然嚴重,財政赤字加大,投資環境不佳,失業問題嚴重及兩岸遲遲不能直接“三通”等,都在阻礙著臺灣經濟的發展與經濟競爭力的提高。(本文摘編自華夏經緯網署名王建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