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中國新聞社 2002年12月03日星期二
        首頁 新聞大觀 中新財經 中新體育 中新影視 中新圖片 臺灣頻道 華人世界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供稿服務 廣告服務
         
        中新網分類新聞查詢>>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大觀>>國內新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光明日報載文論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內涵

        2002年12月03日 13:41

          中新網12月3日電 光明日報今天刊載署名周天勇的理論文章,該文闡述了十六大報告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

          文章中說,“小康”一詞源出《詩經》,但作為一種社會模式,最早在《禮記》中得到系統闡述,它相對于“大道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理想社會的初級階段。盡管由于封建社會的歷史局限,這種社會理想從未得到過實現,但小康思想在中國民間卻影響深遠,盛行千年而不衰,成為普通百姓對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立足于中國國情,放眼發展大勢,提出了“小康社會”這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概念。

          2000年,我國的GDP總量是89403億人民幣,人均7078元人民幣,達到了860美元,實現了小平同志設想的第二步發展戰略目標,初步進入了小康社會。21世紀初期的20年中,中國經濟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如果能保持在6.5%-7.5%之間,人口總量如能控制在14億以內,即使考慮到東亞國家發展中的貨幣相對升值因素,人均GDP依然可以達到4200美元,屆時,我們就完全可以實現比較富裕的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文章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上不僅僅是指人均GDP達到某一水平,還有多方面的目標:在經濟結構方面,農業中就業的勞動力下降到25%以下,農村人口比率下降到50%以下,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到50%以上,第二和第三產業中就業的勞動力上升到75%以上;居民生活及生活工作環境方面,消費結構中的恩格爾系數下降,文化教育娛樂休閑等消費比例上升,城鄉居民吃住行穿用達到較高層次的水平,壽命延長,人們工作居住的城鄉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城鄉居民生活安全和公平方面,失業率最終降低到可以保障的水平以下,城鄉建立起一個財力雄厚、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安全網,通過促進就業、社會保障和財政稅收的調節和轉移支付,使基尼系數控制在0.35以下;人力資本和公民素質方面,中等和高等教育畢業的公民比例大大提高,勞動者技能和智能增強,人們的文化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上升;市場經濟環境方面,居民遵守納稅信用,企業誠信納稅經商,政府文明行政和管理;宏觀經濟方面,國家財力增強,金融體系安全,幣值穩定,實際匯率穩中有升,國民經濟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

          文章強調,需要注意和避免的是,有時在實際工作中容易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高低看成是小康社會的惟一衡量指標。事實上,只注重人均GDP水平,忽視小康社會其他經濟方面的指標,就不能全面建設小康經濟社會。比如,人均GDP可能達到了4200美元,但是農村人口和第一產業勞動力比率較高、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枯竭、交通擁擠、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保障薄弱、中高等教育比率較低,這樣的社會不能認為在經濟上實現了較富裕小康社會的目標。

          文章指出,中國未來達到小康社會的發展能力不容置疑。國內外有的學者對中國未來達到小康社會的發展能力表示懷疑,認為中國未來的20年中,經濟增長速度不可能達到年均7%的速度。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中國人均GDP的基數小決定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格局。經濟學上有這樣一種現象,即基數越小,增長的絕對數規模越小,增長速度越快;反之,基數越大,增長的絕對數越大,增長的速度卻越慢。日本和美國的人均GDP分別為30000和35000美元,年增長1%,就可每人平均增加300-350美元的財富;而中國人均GDP只有900美元,即使增長10%,人均只能增加90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國經濟發展的底子薄,增長的人均絕對數小,但總的經濟增長速度快,這是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特征。

          文章還分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正確處理的重大關系。認為從主要的方面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正確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重大關系。

          一是技術進步、信息化、結構優化升級與人口眾多、需要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及發揮勞動密集和工資成本相對較低競爭優勢的關系。從經濟發展的要素看,隨著技術的進步,在國民經濟的要素投入中,技術要素會替代勞動力要素,如果處理不當,技術進步會減少就業崗位。雖然技術進步了,但是失業率提高,城鎮貧困就會增加,就不能使城鄉全體人民分享小康社會帶來的利益。因此,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一方面要實施科技興國戰略,加大基礎科學投入,鼓勵發明創造,增加專利,加速技術向生產的轉化,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大力發展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在某些領域趕超世界先進技術,爭取經濟發展的后發優勢;另一方面,也要發展適度技術產業,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和成本較低的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勞動資本雙密集產業,抓住我國加入WTO、世界制造業向中國大舉轉移的機遇,在東南沿海和內陸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勞動資本雙密集的制造業,創出自己的品牌,把勞動力過剩劣勢通過勞動密集和勞動資本雙密集產業的發展轉化為建設小康社會的競爭優勢。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使一部分公民自我創業,絕大部分勞動者有業可就、有薪可進,絕大部分家庭生活富足有余,實現比較富裕的小康。

          二是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與共同富裕的關系,即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從21世紀初20年的工作看,東部在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中央財政和各部門要加大西部基礎設施、文化教育、城市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投資力度;加強東部與西部的經濟交流和經濟合作,促使一部分投資、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西部流動,形成西部大開發的新模式。西部本身要用好、用活中央給予的各方面政策,更新觀念、轉變職能、改革體制和機制、開拓進取,形成西部自我發展的造血機制。

          三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發展經濟與人口、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的關系。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除了繼續控制人口增長和通過城市化和工業化使人口增長轉型外,要轉變增長方式,降低資源消耗,并選擇節約資源的發展和消費模式,使能源、礦產、淡水和土地等資源能得到永續利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看,我們不僅要在吃穿住用等方面達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城鄉居民要有一個處處有草地樹木、山青水秀、鳥語花香、街道整潔、空氣清新、水體清潔的生活、出行和工作環境。


         
        編輯:葉曉剛
         

        新聞大觀| 中新財經| 中新體育 中新影視| 中新圖片| 臺灣頻道| 華人世界|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供稿服務|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色欲_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_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观看_99国严欧美久久久精品l5l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亚洲欧美激情国产区 |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视频在线 | 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不卡 | 色老久久精品偷偷鲁 |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