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紐約九月八日電題:紐約華人傷痛難平
中新社記者趙海燕
“九·一一”一年之際的紐約仍舊飄蕩著難以名狀的傷感。這個城市在瞬間失去了眾多的生命和這個城市的象征,其中包括六十名華人。譚太的女兒譚嘉慧就是其中的一個。
譚太過去一年的生活似乎就是為了今年九月十一日的到來,她要和先生帶著花一起去世貿看女兒和弟弟。“九·一一”六個月的紀念活動,她和先生也去了,但廢墟正在清理,他們只能站在圍欄外,帶去的鮮花也沒有地方放。
二十二歲的大女兒譚嘉慧和三十多歲的弟弟同時在“九·一一”襲擊中遇難,這對譚太是晴天霹靂。女兒當時身在第二座倒塌的大樓的九十九層,而弟弟正在世貿大樓前等待穿梭巴士去新澤西上班,不幸被飛機上掉下的燃料擊中。從那天開始,譚太的家就“面目皆非”了。
捧著女兒的照片,譚太有說不完的故事。自小聰慧懂事的譚嘉慧因是長女,始終是譚太和先生的掌上明珠,去年以優異的成績從大學畢業后,在世貿大樓一間大公司的工作又為她未來的前途帶來希望,勤力工作的嘉慧每天八點半就到辦公室上班,“九·一一”那天同樣如此。
在第一架飛機撞擊世貿大樓時的八點四十七分,嘉慧給媽媽的辦公室打去電話,恰巧譚太當天有事不到辦公室,嘉慧當時只說了句:“噢,我忘記了!”就掛斷了。這也是譚太知道的嘉慧在世上說的最后一句話,從此嘉慧失去了消息。譚太和先生以及所有的家人連續幾天尋找,最后在失望中報警登記,并提交了DNA樣本等待尋找嘉慧的遺體。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警方通知找到嘉慧的一塊遺骨。“我應該很滿足的對不對,因為還有那么多人什么都沒有找到,但我真的覺得不夠。”
從“九·一一”開始,譚太的家再也沒有了歡樂。小女兒十四歲的生日沒有蛋糕、沒有禮物;美國人的圣誕節、華人的春節譚家都絲毫沒有興趣。多才多藝的嘉慧喜歡畫油畫,當初家里人并沒有在意她的作品,如今譚太將嘉慧的油畫全部裝裱起來掛滿了房間。譚太只要有空就去墓前陪伴女兒,做好吃的給女兒送去。
晚上的時光譚太全部交給了嘉慧。嘉慧的同學為紀念她專門設計了一個網站,所有的同學和朋友都不斷地寫出所知道的嘉慧的事情貼到網站上去,譚太每天晚飯后都去讀、去看,她想知道女兒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時的每一個細節。每天看一次,每天哭一場,然后才能睡去。“一天不看我都睡不著覺。”
沒有了長女,譚家的生活也變了。本來身體不太好的譚先生因女兒的離去加重了病情,需要在家休養。沒有了大姐的弟弟、妹妹也覺得孤單寂寞,弟弟經常深夜一個人坐在房間的地臺上,不愿意講話;原來與姐姐同居一室的小妹再也不能跟大姐講悄悄話了。譚太與先生之間的關系也變得緊張起來,但無論什么時候他們夫婦總是互相陪伴著去看女兒。“每個人的心里都很不舒服,大家說話就都不太在意了,有時會爭吵。”譚太總會不自覺地將弟弟、妹妹與大姐比較,孩子們會無奈的告訴媽媽這是不能比的,他們盡量不在媽媽面前提到大姐以減輕媽媽的痛苦。
像所有其他的遇難者家屬一樣,譚太希望世貿廢墟能保留一個紀念地,但她不排斥新世貿大樓的商業功能,她認為這塊黃金地段如果不恢復做貿易就太可惜了,她甚至認為經過火燒后的土地可能更有潛力。
譚太也不諱言現在看到中東人會產生恐懼感,雖然她知道他們中的很多人并不壞,可她說:“應該把那些不愛美國的人送回去,不要再在美國搗亂。”她抱怨恐怖分子不應該對普通老百姓下手,“打仗應該是軍人之間的事。”美國該不該打阿富汗?譚太說自己的心情至今都很矛盾,阿富汗也有很多無辜的人受到了傷害;但美國政府堅持打,她也是支持的人之一。
每天早晨五點多鐘,擔任政府公務員的譚太就要出發到皇后區的辦公室去上班,為維持家庭生活和兒女的學業,譚太把痛苦放在心里。對于眼下美國輿論關注的賠償金額分三六九等的事情,譚太卻根本不想提,“我一分錢都不想要,我只要我的女兒。”
唯一讓譚太感到安慰的是,這次的周年紀念她能離女兒更近一點——紐約市政部門已通知她,“九一一”當天的紀念活動上會專門給罹難者家屬留出悼念的時間。“去那里,我覺得連空氣里都有女兒的存在。”
譚太的傷痛不是時間可以撫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