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大觀 | 中新財經 | 中新影視 | 中新圖片 | 臺灣頻道 | 華人世界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供稿服務 |
|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性教育 2001年11月15日 09:54
聲明:本版文章之版權屬于原作者及原刊載媒體,如轉載請與原刊載媒體聯系,謝謝合作。 近日,一套《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叢書》出現在新華書店的展架上,這套書由中國性學會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中心專家組集體編寫的叢書,改變了過去對青春期的性教育遮遮掩掩的做法,而是將性生理、性心理、性疾病及少男少女關于性的各種問題堂皇的擺上了桌面。 性教育尤其是青春期的性健康教育在我國是一個敏感話題,家長老師也都知道這是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容易產生疑惑的問題,卻往往恥于談,主要原因還是覺得難以把握分寸。講什么?怎么講?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青春期性教育?時訊記者就此采訪了有關專家。 給孩子一些拉手的機會 一個小男孩子,在自習課上向一個女孩借一塊橡皮,借完之后就將女孩的手握住了。后來老師找小男孩談話,小男孩說:“我為這件事已經設計很久了,因為我老覺得她的手為什么就和我的不一樣,我能不能摸一下。”這是著名社會學家、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信息中心的創始人、叢書的主編陳一筠教授在她眾多的報告會和“少男少女”課堂上經常提到的一個典型例子。從孩子正常的心理生理發育過程來看,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學校能配合,相應地搞一些如跳舞旅游之類的活動,拉拉手這類不算什么事的問題就可以很好的解決了。但如果不敢面對這個問題,那么孩子的好奇和異性的吸引,有時他會做出一些越軌的舉動來。 我國的大多數人對性諱莫如深,甚至把“性”當成骯臟齷齪的東西來看。但我們的道德意識,特別是在婚姻、戀愛、性這些方面有天然的優勢,這種優勢對抗拒所謂的性自由、圖一時痛快而毀人一生,導致性病泛濫甚至人的墮落,是有非常大的好處的。不過這種教育很容易導致孩子的好奇和模仿,以致產生歪曲的理解,從這一方面來說又是不利的。陳一筠認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一定要以正面教育為主。 了解孩子已經知道了什么 陳教授認為,要確定講什么,就要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首先要把關于“性”的基本科學事實告訴他們,F在,大眾媒體,尤其是因特網和某些非正規的出版物,他們全方位地、毫無遮掩地講性,絕無“兒童不宜”、“青少年不宜”的顧忌。所以,必須把關于“性”的基本科學事實告訴已經達到青春期即性生理成熟年齡的少男少女,包括生殖器官的發育與功能,性生理成熟的意義、性心理現象的本質,友情,愛情與婚姻的關系,以及關于懷孕、性病感染和艾滋病的感染等等?茖W的事實應當是相同的。只是在講解的深度和詳盡的程度上,對不同的人例如小學生和中學生、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進行區別對待有所不同就行了。一般說來,在小學生和初中生里就沒必要講解避孕的方法(但有人提出老師仍應做簡要回答),而對高中生就應當主動的講解避孕的知識、各種避孕方法的使用要求及緊急避孕等。這并不是說每個高中生都已經需要避孕了,而是讓他們先有知識上的準備,以免在萬一的情況下因束手無策而出問題。 科學的事實雖然不一定就能避免中學生嘗試錯誤,但科學的事實一定能幫助他們去躲避危險。另外,要使青少年克制性的沖動,在危險面前止步,除要有科學的理解,懂得“為什么”要止步外,還需要對自己和他人的高度責任感和自愛、愛人之心,有堅強的自制力。責任感、自尊心、意志力決不是豐富的性知識所能解決的,它來自從兒童期就開始的教育、訓練和實踐。 教孩子自我保護很重要 叢書的編審扈文華認為寧肯稍微保守點也不能出問題是青春期性教育分寸把握的底線。因為科學講求的是真,但一旦完全真實了,尤其是在性這個問題上,就很難劃清與淫穢的關系,因為孩子不像成人那樣理智,他們對這方面很好奇,也缺乏這方面的體驗,如果你把體驗描繪得太多,盡管是真的是科學的,但可能會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這是我們要極力避免的。 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有一定性的需求,但人不是動物,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受到了各種社會因素的制約,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認識這些問題,合理解決這些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退后一步說,個別迫不得已、不能把持的情況下考慮如何采取必要措施來避免懷孕、防病等等,以免造成更大的惡果,這也是很有意義的。西方倡導的、表面上的性自由對孩子其實是一種惡刺激,當他無拘無束的時候帶來的其實是不自由,沒有結婚卻懷孕了那將是非常痛苦和麻煩的事。 性的問題和婚姻相聯系,它不僅僅是一種生理需求,還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當你還沒有能力承擔這種責任和義務的時候,你就應該只做你該做能做的事而不應該有越軌行為。否則,你只能給自己和對方帶來一種痛苦。所以在始終強調正確引導性心理的同時,還要強調性道德,強調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加強性法制觀念的宣傳。 扈編審建議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調整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側重點。扈編審最后說,現在做的是先把這個東西堂堂正正的擺上臺,讓孩子很坦然的面對這些問題;在形式上也有改進的地方,不是我教你聽,我傳你接受,而應該讓孩子采取一種自學、同伴之間相互交流的方式。這套書現在只是在小范圍內試驗,如果最終能被學生被社會被家長甚至是教育行政部門、宣傳出版主管部門認可,就可以作為一種選修教材或讀本進入課堂。(張同澤) 摘自:青年時訊 |
|||
|
新聞大觀| | 中新財經| | 中新影視| | 中新圖片| | 臺灣頻道| | 華人世界|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供稿服務| | 聯系我們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帽揪W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