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大觀 | 中新財經 | 中新影視 | 中新圖片 | 臺灣頻道 | 華人世界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供稿服務 |
|
中國電信各階層觀察 2001年10月31日 11:13
聲明:本版文章之版權屬于原作者及原刊載媒體,如轉載請與原刊載媒體聯系,謝謝合作。 近日來,關于中國電信將進一步進行拆分的消息滿天飛,將人們的注意力再一次集中到中國電信上來。 據筆者的信息,拆分中國電信集團已經高層討論決定,接下來只是一個具體實施的問題。其他組合方案還有待公布。因此,想全面預測中國電信業的走勢,現在還有些困難。不過,回顧和分析中國電信體制中各個階層的角色與定位,對于觀察未來應是一件不無裨益的事。 運營商 運營商是中國電信業的主力階層,他們站在最前臺,嗓門最大,但贏得的喝彩不多。 運營商首當其沖要數中國電信,這是運營商中的“大哥”。當初全中國就這么獨一份買賣,官商不分。后來對其一步步改革、一層層削離,把尋呼給了聯通,移動和衛星通訊單獨組建公司,郵政、電信分開,政企分開,結果成了今天的中國電信集團公司。 中國電信掛牌只有一年多,眼前又面臨進一步的拆分。據業內人士透露,分成南北兩塊還是中國電信自己上下運作、從而避重就輕的結果。因為此前有建議把其長話與市話分營、數據與話音分開。 而就電信內部來講,數據這一塊的“離心力”一直較強,總想拉出去單干。數據局原總工程師劉韻潔離開電信后,成為力主數據、話音拆分的言論發表者之一。不能排除數據局現任領導無法開口而假借劉表達意愿的可能性。 應該說,掛牌一年多來,中國電信集團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多年來的一些問題積重難返,拆一刀可能有助于解決服務問題、管理問題、效率問題等等。 中國移動是占了便宜的“老二”,面對“老大”和其他“小弟”不理,悶著頭只管大吃大喝。原中國電信前景最好、發展最快、利潤最高的業務給了它,退休職工、不良資產一點沒帶,可謂輕裝前進。現在,在廣東等發達省份,電信業務的增長中,移動通信占到了一半以上,而固定電話卻只有20~30%。順應個人通信的潮流,中國移動在壯大成長,不出幾年,誰是主體運營商就很難說了。 中國聯通是“老幺”。有人可能會說,比聯通小得多的不還有吉通、鐵通和衛星通信公司嗎,怎么說聯通是“老幺”呢?的確,聯通這幾年的成長是突飛猛進的,規模與以往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當初成立時,聯通以幾家部委的名義向郵電部挑戰,信誓旦旦地要擔當起打破電信壟斷的重任。但實際上,拿到固定電話牌照后,聯通虛晃一槍,在天津、成都象征性地比劃了一下,就一頭扎進了移動業務中,再也不管中國電信的壟斷了。在移動領域,又與中國移動形成了事實上的雙頭壟斷,變成了既得利益者。“反壟斷”這樣的詞,很難從聯通的嘴里說出來了。從獲得獨家CDMA經營權上來看,聯通一直沒有擺脫當初成立時“撒嬌”的路數,“我是老幺我應當”的架勢十足。 中國網通成立時,目標是成為與眾不同的新電信。但幾年下來,沒留下什么印象:大家可能都知道網通,但要說是干什么的,恐怕很多人都說不上來。 至于吉通,很多人只知道他賣過IP卡。 鐵通的出現很是熱鬧了一下,因為它聲稱在固定電話上要打破電信的壟斷。但有業內人士說這不過是一種姿態,固定電話利潤薄,誰也不愿多投入。衛星通信高高在太空中,不說也罷。 現在要注意的還有兩股勢力正極力擠入電信業,一個是電力通信系統,一個是廣播電視系統。 這兩大系統與其他中小運營商不一樣,不可小視。鐵通局限在鐵路沿線、吉通就幾條微波線路、網通除了骨干網沒別的。而電通和廣通卻已經有了進入千家萬戶的線路,一旦經營電信,有著驚人的爆發力。 當然,用供電線路打電話,對我們來說還只是一種技術。但用有線電視光纜打電話,已經是一種應用了。問題的關鍵,就是一個許可證。 廣電和電信其實都有互相進入的實力,在地方,雙方也曾為此打得頭破血流,甚至出過人命。國務院專門下文,強令雙方不得互相涉足對方地盤。 如今,加入WTO在即,加上電信業重新構建版圖,廣電系統再一次強烈提出了進入電信競爭的要求。而在準入問題上,國家廣電總局和信息產業部之間針鋒相對,公開提出了“不對稱準入”的要求。即電信進入廣電,不行;廣電進入電信,行。理由很簡單:打破電信壟斷。 事情到了這一步,“打破壟斷”成了一個人人可以扛的大旗,盡管目標各不相同。 制造商 在食物鏈中,制造商處于運營商的“下游”。表面上,制造商是運營商的“孫子”,低眉順眼,點頭哈腰。 說是聯通進行CDMA設備招標的時候,派人去香山飯店聯系住處。聯通的人對香山飯店說,我們準備在你們這兒開招標會,你們給我們具體辦事的來點零花錢就行。飯店一聽就急了,連吃帶住七天,你們不光不給我們錢,還要倒找錢,天下哪有這樣的理?聯通的人說了,我們在這兒吃住,你賠錢了不是?別人在這兒吃住你可以提價啊!我保證你大賺一筆。 結果怎么著,聯通一住進香山飯店,那些制造商全來了,國外的有愛立信、摩托羅拉,國內的有中興、華為,呼拉呼拉來了幾十家,吃住不問價錢,多少錢都得住這兒。最后,香山飯店的人樂得合不攏嘴,拉著聯通眾位大爺的手不舍得放開:爺,您什么時候還來啊! 當然,這只是一個口頭相傳的故事,不足為憑。 制造商一方面要對運營商推銷基站、交換機等設備,另一方面要直接面對消費者推銷其手機、電話等終端設備。兩個方面都是制造商的衣食父母,按說應該一視同仁。不然,前者是大戶,后者是散戶,所以態度上就有天上地下之分。 比如國外手機制造商在賣手機時,就很耍過一陣子橫,直到眼下“三包”出臺了,他們也就沒話說了。還有些外國大公司,門難進、臉難看,別說你想買他的手機,就是他請過去的客人,也會給你個“下馬威”。比如說位于北京東三環大北窯的摩托羅拉中國公司總部,想進去,先搜包。就是進入電梯前,兩名保安會強行要求你把手中的包打開讓他們看,否則別想進去。出來時再打開一次。最講“人權”的美國人,到了中國怎么就變了?桔有生于淮南、淮北之分,美國人總不會說,他們是因為到了中國,就變得不講人權了? 管理者 作為最高階層,中國電信業的管理者有多家,最主要最直接的是信息產業部及其下屬的電信管理局,同樣,各省也設電信管理局。而各省的信息產業廳似乎只管電子而不管電信。 信息產業部管電信有傳統了,吳基傳部長當年就是郵電部長,當時是政企不分,他既是部長又像全國所有的郵電業務的總經理。 但信息產業部管電信也管得很吃力,以至于許多政令沒有得到執行。先說這無線市話吧。中國電信沒有移動牌照就發展無線市話。信息產業部先是下命令說,只準在中小城市搞,大城市不許搞,理由是這是一種過時的技術。可現如今不少省會城市都上了馬,甚至深圳這樣的明星城市也發展得熱火朝天。 后來信息產業部又下命令說,無線市話不得與固定電話同價,必須提高到0.20元一分鐘。但全國至今沒有一個地方執行。四川省電信公司還會同省物價局給信息產業部回過一個公文,意思是說你那個命令不適合我們這個地方的實際,對不起,無法照辦。 電信公司的人提起電信監管,總覺得受到了不公平對待:移動通信發展那么快、利潤那么高,你不好好管,卻對我們實行不對稱管制! 聯通和移動一方面經常告電信公司的狀:互聯互通問題、無線市話問題等等,另一方面底下又打得不可開交。 據報道,9月5日,一對老冤家在同一天來到了德陽市工商局商標廣告監管科,投訴對方的不正當競爭行為。9月18日,德陽聯通向德陽市中級法院狀告德陽移動不正當競爭,索賠150萬元。 這只是全國數不清的“戰斗”中的一例。信息產業部的全國統一價格實際只在北京等少數幾個大城市有效,其他各省市都已狼煙四起。從各種名目的本地通到形式多樣的包月制,從邊遠的新疆到最發達的珠三角地區,手機價格五花八門,信息產業部的權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戰。逼得信息產業部放出話來,誰再不聽話,取消其經營牌照。可這又不是路邊小店,一家一塊營業執照,說拿走就拿走了。你能因為移動或者聯通下面這些子公司或孫公司的行為,就取消其全國范圍內的移動牌照? 用戶 這是電信業的動力源泉,也是食物鏈的最末一環。中國擁有地球上最龐大的電信用戶群。中國擁有世界上最熱情的手機使用者。目前,中國手機用戶超過1.3億,超過美國,世界第一;固定電話用戶超過1.7億,以每天10萬部以上的速度增加。就是說,在中國每四個人就用一部固定或者移動電話。 見多識廣的人說,世界上最好的手機都賣到中國來了。你到美國看,摩托羅拉第一代的數字手機甚至還有人用;你到新加坡看,咱們這兒最過時的諾基亞5110還有很多人用。筆者在過一張外國通訊社發的新聞照片,說的是美國最新研制出一種車用電話系統,其中試驗用的手機居然也是諾基亞5110。 在很多中國人眼里,用一部最新型的手機,大概是身份的象征。侯耀華就曾在電視中說,他沒別的愛好,就喜歡手機,出一種新的他就換一種。 前不久,去貴州出差,路上出了點事故,引來了兩位警察。同事悄悄告訴我:瞧見了沒有,那警察用的是摩托拉羅的6188! 都說移動資費太高,有點離譜。可這些人打起電話來,就跟不要錢似的。前幾天在廣東,一位公司的辦公室主任說,他每個月手機費就得兩三千元。當然,這些主兒手機不是自已花錢買的,話費都是公家報銷。可也有的人工作沒幾年,手機也是天天換;一個月就拿一千多塊錢,一個月也敢打六七百塊錢的電話。不知道什么原因造就了這種電信消費的狂熱。 中國電信用戶中也存在另外一個極端。 有人說,北京不少快遞公司的業務員都是這樣使用公用電話的:拿一張IC卡,撥通公司總部的一個手機后掛斷。不一會兒,公司就打回到這部公用電話上來了。這樣,公用電話費和手機費都省了。在農村和山區,還有很多用戶裝了電話不是用來打的,只是用來接聽。貴州全省有190萬部電話,但其中有幾十萬部一年連一個長途電話都不打,十幾萬部甚至連一個市話都不打。這種現象在新疆、在西藏都很常見。 馬上就要加入WTO了,電信這一塊,是當初談判時最艱苦的方面之一,想必也是變化最大的一個方面。專家說,加入WTO,實際上考驗最嚴峻的是政府。運營商都是無所謂的樣子,反正都是國家的資產,今天這樣拆,明天那樣組,保證有口飯吃吧。 制造商倒是處驚不亂,外國公司長驅直入,在中國市場該占的地兒都占了;中國公司全力抵擋,能使的招兒都使了。 都說WTO對用戶來說是利好消息,服務會大大改善。可到底如何,還有待實證。只是別學摩托羅拉公司里的美國人,到了中國就變了味了。 摘自:《科學時報·中關村周刊》 |
|||
|
新聞大觀| | 中新財經| | 中新影視| | 中新圖片| | 臺灣頻道| | 華人世界|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供稿服務| | 聯系我們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