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
|
兩會觀察:政協委員縱談依靠科技發展農業 2001年3月12日 08:35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一日電題:政協委員縱談依靠科技發展農業 中新社記者顧時宏 中國改革二十年來,農產品供給已由長期短缺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農業發展由受資源制約轉為受資源和市場雙重制約。面對新變化,如何依靠科技進步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成為政協委員十分關注的焦點。 在本屆政協四次會議期間,共收到委員們關于農業方面的提案四百多件,其中談依靠高科技發展農業的就有二十九件。今天召開的關于“依靠科技發展高效農業”問題提案協商辦理座談會上,來自各界的四十多位政協委員就此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 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尹幼奇說,科技興農中的“豐收計劃”比較受農民歡迎,這是一個唯一下基層的科技興農計劃,在農村已產生良好影響,但在投資上仍很少,且全國有的地方實施,有的卻沒有。今年的“豐收計劃”投入要從去年的一億元減少到七千萬,希望這樣能給農民帶來豐收和增收的科技計劃應加大投入。 謝德才委員則指出,中國農村的國情是人口不斷增多,可耕地在減少,水資源缺乏,農民大多靠天吃飯。農民面臨著農業增效難、增收難。因此依靠科技發展農業就要圍繞農民關心的高產問題、優質問題、無污染問題進行研究,進行投入,現在每年投入農業僅兩百個億,太少了。另外,農產品的價格低迷、農民收入緩慢,必須抓好農業技術的推廣,提高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能力,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 文家庭委員提議,要以實施“國家農作物基因資源工程”和“農作物空間技術育種”為重點,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力爭在轉基因動植物品種、生物制品等領域取得技術突破,實現產業化,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創造新的增長點。但他也指出,目前一些科研成果有的脫離農民需求,有的要價過高,有的根本不能轉化為生產,造成投入大產出小,造成浪費。 對此,方智遠委員有同感:高科技要和傳統農業技術相結合,要有實用性。他說,水稻專家袁隆平就是將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科技完美結合,研究出老百姓歡迎的高產雜交水稻品種。他對目前中國農產品農藥殘留偏高、肥料施用不當影響品質風味以及環境污染表示憂患,他建議建立一批高標準的無公害農產品出口基地和國內市場專供基地,把農產品的營養、安全、風味品質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今天指出,農業科研項目每年有一千多項,但能轉化為生產能力的才占百分之四十左右,因而中國還需大力發展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產值,才能提高農民的增收。為此,有關部門已制定了《農業科技發展綱要》,不日將頒布實施。此外,今年起,每年在全國選三百個縣實施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每年培訓一百萬青年農民,使他們成為走科技興農的帶頭人。 對此間委員的建言,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汝岱說,委員們反映了農民的心聲,科研機構的心聲,實際上也反映了全國人民的心聲:吃飯不但要品質,還要無污染!這就是當今中國農業對科技的要求。(完) |
|||
|
主編信箱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