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中國新聞社主辦
         中國新聞社 Media999 ad




        新聞大觀>>新聞報道

        會徽口號誕生記 

        2001年2月22日 09:18

          當人們聽到“新北京、新奧運”這一響亮的申奧口號,看到那由五星、五環和打太極拳者巧妙構思而成的申奧會徽的時候,人們也許不會想到,這是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人士的30000多條口號和2000多幅會徽中的精華而成的。這其中,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申奧口號:廣大群眾智慧的結晶

          去年9月6日,北京奧申委正式掛牌后,申奧口號征集工作迅速展開。北京奧申委主席劉淇在口號征集工作展開之初強調,申辦奧運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必須在統一口號的指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多層次地展開。對于申奧口號,劉淇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要求:一、要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主題要鮮明;二、能夠突出城市特點,發揮我們的優勢;三、體現奧林匹克宗旨,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四、要有很強的凝聚力,能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動員起來,擰成一股繩,積極為申辦奧運作貢獻。

          奧申委在全國范圍征集奧申口號的消息發布后,全國廣大群眾熱情關注北京的申辦活動,積極參與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口號創意工作。參與口號征集活動的群眾職工覆蓋了社會的各行各業。有的學校動員全校學生參與,北京印刷學院機電工程系學生會組織全系學生提出了338條口號,北京市九十四中學團委組織全校學生提出了181條口號,北方交大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學生會組織全院學生提出了165條口號。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手套廠的陳鳳是這次征集申奧活動中提出口號最多的個人,她一人共提出126條口號,她說,能夠以這種方式參與申奧活動,感到十分光榮,衷心祝愿北京能夠申辦成功。來自北京黃寺大街24號院的一位朋友提出了自己的118條口號。到截稿日期為止,北京奧申委共收到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的全國各地群眾來信1萬多封、口號作品3萬余件。掂著沉甸甸的一撂整理好的口號,北京奧申委的工作人員心情十分激動,他們說,口號征集活動洋溢著廣大人民群眾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禮贊,對北京申辦工作的熱情支持。

          奧申委在對來信進行初選的基礎上,向社會各界定向征集奧申口號,并邀請政協委員、知名學者、策劃專家、媒體專家、環保人士、公關人士和外國友人為奧申口號出謀劃策。同時,由國家體育總局信息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牽頭,由中外專家組成的課題小組成立,開始對社會征集作品進行分析與調研。在分析調研工作中,清華大學國際傳播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愛德曼國際公關公司的蘇珊女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蘇綱憲、國家體育總局信息研究所的馬鐵和楊為民,以及中國企業形象策劃設計委員會的同志等做了大量工作,為奧申委提供一套經過論證和審譯的口號材料。在口號征集活動中,一些老一輩的翻譯家和老新聞工作者積極參與,并提出了寶貴意見。人民日報社原社長錢李仁,90多歲高齡的院士沈元,《今日中國》原副總編輯、80高齡的老學者沈蘇儒等都積極提出自己對申奧口號的意見。

          支持口號征集工作的國際友人來自世界各地,有美國、英國、法國、挪威、日本、德國、意大利、俄羅斯、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西班牙、馬來西亞、肯尼亞等國家。加拿大駐華大使館高級助理段美德先生不僅通過傳真發來了口號,還特意用掛號信的方式寄來了自己的一些意見。柯馬凱先生父母為英國人,他本人生在中國,畢業于倫敦皇家學院,具有漢、英兩種母語背景,他擔任口號譯審工作,并對專家們的口號進行認真分析,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美國《時代》雜志北京分社社長吉米先生對應征口號的國際化問題提出許多中肯意見,并提出了自己的口號。這些國際友人的積極參與為北京奧申委口號征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北京奧申委會同有關專家,綜合群眾作品和定向征集作品,最終確定了50條比較有代表性的口號。之后,有關專家對這些口號逐一進行分析,最終確定了“新北京,新奧運”為北京2008年奧申口號。這組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口號是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集體智慧的結晶。

          奧申委會徽:最后一刻一舉中的

          此番北京奧申委會徽的設計動用了三路人馬:第一路,社會力量——奧申委先后三次在各新聞媒體上發布征集消息,截稿時共收到社會來信868封,作品千余件;第二路,中國美協在中央美院、清華大學美院、四川美院、沈陽魯迅美院、西安美院、杭州中國美院、廣州美院等全國七大專業美術院校,教育部在京、津、滬三地大學生中進行定向征集。雖然時值期末考試,但學生們從備考和休息中搶時間設計提出的稿件達上千份;第三路,專業設計師——1999年12月18至19日,奧申委邀請高等院校、國際知名策劃公司及大眾傳媒領域的30多位專家學者舉辦研討會,多位專家學者建議依照國際通行的做法,請專業設計師參與創作。于是在“北京2008奧運會徽志設計專家邀請賽名單”上,京、滬、港、澳、臺、穗、鵬七地的13位設計師被委以重任。業界人士說,他們代表著當今中國徽志設計和平面設計的頂尖水平。

          1月7日評社會應征作品,1月16日評院校和設計師的作品,“世界性、地域性、運動性、21世紀性”的四大原則對無名小字輩和成名設計師的要求是統一的,初評委之一胡明之說:“我們先做減法,把離題遠、技巧差的作品先淘汰,再做加法,把比較好的作品選出來,最后由評委投票產生入圍作品。”三路人馬均有作品入圍,100件入圍作品的題材和設計構思主要包括天壇、長城、龍、火、花卉、華表、漢字、京劇臉譜、人物、世紀壇、五色土等。

          1月18日,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會徽征集活動進入總評階段,奧申委常務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長劉敬民,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靳尚誼親任評委會主任,與中國美協、海內外著名設計專家和奧申委領導組成的總評委對入圍的近百件作品,采用討論和無記名投票方式,經過三輪評審,確定圣火、水墨天壇、長城、圣火牡丹、彩龍、彩色長城、臉譜、飛燕、天壇、運動天壇等10件推薦作品提交奧申委,以便最終向社會推出一件申奧會徽作品。評委們認為,入選作品以圣火、長城、天壇最具代表性,但作為最終的會徽還需進一步修改。通過討論,奧申委決定委托著名設計專家韓美林、林磐聳、靳埭強分別對圣火、長城、天壇三個方案做進一步修改,一并提交領導審定。

          最終公布的申奧會徽既不是圣火、長城,也不是天壇,而是在最后時刻擺到最高評委面前的“中國結”。

          這個出乎意料的結果是如何出現的呢?

          總評之后韓美林帶“圣火組”作品回深圳修改,他對10幅作品的印象是“設計水平挺棒,題材較窄”,所以自稱“總修改”的他一邊日夜不停地為大家改稿,一邊鼓動設計家們:“有新想法盡管拿出來。”

          當時正全力修改“圣火牡丹”的深圳設計家陳紹華還真被他說動了心。從12月下旬接到參賽邀請,陳紹華用十幾天時間構思了10余個方案,其中就包括最后中選的“中國結”,但他按要求提交的三個方案是圣火牡丹、水墨燈籠和五環沖刺人形。陳紹華坦陳自己當時為保成功率,選擇了“保守方案”。他說:“我們印象中政府官員會比較注重中國傳統的東西,特別是有北京地標的東西,無形中束縛了自己的創作,沒有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陳紹華找出沒來得及琢磨的草圖,他的想法是以中國結中“盤長”圖案的象形,把五星、五環和中國傳統的太極拳結合起來。這個創意得到韓美林等人“立意新”的鼓勵,但直到韓美林帶修改稿登上進京飛機,陳紹華都在猶豫交不交這個方案——他對奧申委能否接受他的大膽實在沒把握。得知方案中選,陳紹華用“非常驚喜”描述自己的感受:“北京市領導比我們想象的更開放、更現代,他們拋開了很多束縛,使設計家能夠發揮更多的創造力。”

          先當總評委后當總修改的韓美林先生一開始就向參賽的設計師宣布:“我是給你們大家當‘托兒’的,用我的力量幫助大家爭取成功。”不斷地出想法,不斷地付諸筆墨,為修改“圣火組”的設計稿,韓美林帶人在深圳三天三夜連續工作,到北京后,又一直干到提交最后評審前的十五分鐘。在陳紹華的方案中選后,韓美林又受命擔任修改工作,帶著兩個學生,韓美林又在北京干了兩天兩夜。在最后修改階段,香港的靳埭強先生幾乎每天都把或認可或否定的意見電話、電傳給深圳和北京,從最初的造型、立體編排到很多細節,都精益求精。靳先生說:我們的專業意見很受重視,我們要作出國際水平。

          陳紹華對自己的中選方案評價是“再過8年看,不落伍就是成功”,他說:“我一直希望標志比較現代、超前,經韓老師修改后更到位了,比較符合現代設計。”看過全部征集作品的專家們也用“現代意識較強”概括本次比賽。

          除了表現手法,新工具電腦的應用也是本次會徽設計中“現代”的標志。據介紹,不僅設計師們全部用電腦設計,專業院校的來稿也基本是電腦制作,社會征稿中的電腦稿比例也不小。此外,電腦和網絡為申奧搭起了溝通平臺,不僅北京奧申委與專家的聯絡大量借助網絡,新開通的申奧網站也將成為北京與各申辦城市比拼的新武器。

          當最終確定的由陳紹華、韓美林、靳埭強集體創作的這幅充滿現代感的會徽作品面世的時候,我們不應忘記許許多多默默無聞為會徽的征集工作付出辛勤勞動的人們。原中央工藝美院裝潢系主任、資深設計專家陳漢民冒著小雪,不顧嚴寒,在去北京醫院看病的途中專門來到奧申委新聞宣傳部交上自己精心創作的多幅作品。來自臺灣的著名設計師、臺灣師范大學副教授林磐聳先生,3次自費從臺北飛到北京,他不僅帶來了自己的作品,更為北京奧申委帶來了自己從1988年漢城奧運會開始潛心搜集的大量珍貴的奧運會形象設計資料。他說,作為中國人能參與北京申奧的設計工作,我感到十分榮幸。我希望把我花了10多年時間積累的有關奧運會的資料提供給北京奧申委,供大家參考。在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英國等地留學的中國留學生,也非常關注北京奧申委的會徽征集情況。不少留學生來信說,他們從媒體上看到北京申奧的消息,正在征集會徽和口號,于是寄來了作品。一位名叫魏莎的中國留學生在信中說,祝愿北京能夠申辦成功,祝愿祖國更加繁榮富強,這是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的共同心愿。

          可以說,所有積極參與征集工作的專業美術院校及普通高校的師生們,以及那些熱情投入的普普通通的各界群眾,他們都是會徽征集工作中的無名英雄。

          當人們聽到“新北京、新奧運”這一響亮的申奧口號,看到那由五星、五環和打太極拳者巧妙構思而成的申奧會徽的時候,人們也許不會想到,這是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人士的30000多條口號和2000多幅會徽中的精華而成的。這其中,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申奧口號:廣大群眾智慧的結晶

          去年9月6日,北京奧申委正式掛牌后,申奧口號征集工作迅速展開。北京奧申委主席劉淇在口號征集工作展開之初強調,申辦奧運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必須在統一口號的指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多層次地展開。對于申奧口號,劉淇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要求:一、要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主題要鮮明;二、能夠突出城市特點,發揮我們的優勢;三、體現奧林匹克宗旨,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四、要有很強的凝聚力,能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動員起來,擰成一股繩,積極為申辦奧運作貢獻。

          奧申委在全國范圍征集奧申口號的消息發布后,全國廣大群眾熱情關注北京的申辦活動,積極參與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口號創意工作。參與口號征集活動的群眾職工覆蓋了社會的各行各業。有的學校動員全校學生參與,北京印刷學院機電工程系學生會組織全系學生提出了338條口號,北京市九十四中學團委組織全校學生提出了181條口號,北方交大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學生會組織全院學生提出了165條口號。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手套廠的陳鳳是這次征集申奧活動中提出口號最多的個人,她一人共提出126條口號,她說,能夠以這種方式參與申奧活動,感到十分光榮,衷心祝愿北京能夠申辦成功。來自北京黃寺大街24號院的一位朋友提出了自己的118條口號。到截稿日期為止,北京奧申委共收到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的全國各地群眾來信1萬多封、口號作品3萬余件。掂著沉甸甸的一撂整理好的口號,北京奧申委的工作人員心情十分激動,他們說,口號征集活動洋溢著廣大人民群眾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禮贊,對北京申辦工作的熱情支持。

          奧申委在對來信進行初選的基礎上,向社會各界定向征集奧申口號,并邀請政協委員、知名學者、策劃專家、媒體專家、環保人士、公關人士和外國友人為奧申口號出謀劃策。同時,由國家體育總局信息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牽頭,由中外專家組成的課題小組成立,開始對社會征集作品進行分析與調研。在分析調研工作中,清華大學國際傳播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愛德曼國際公關公司的蘇珊女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蘇綱憲、國家體育總局信息研究所的馬鐵和楊為民,以及中國企業形象策劃設計委員會的同志等做了大量工作,為奧申委提供一套經過論證和審譯的口號材料。在口號征集活動中,一些老一輩的翻譯家和老新聞工作者積極參與,并提出了寶貴意見。人民日報社原社長錢李仁,90多歲高齡的院士沈元,《今日中國》原副總編輯、80高齡的老學者沈蘇儒等都積極提出自己對申奧口號的意見。

          支持口號征集工作的國際友人來自世界各地,有美國、英國、法國、挪威、日本、德國、意大利、俄羅斯、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西班牙、馬來西亞、肯尼亞等國家。加拿大駐華大使館高級助理段美德先生不僅通過傳真發來了口號,還特意用掛號信的方式寄來了自己的一些意見。柯馬凱先生父母為英國人,他本人生在中國,畢業于倫敦皇家學院,具有漢、英兩種母語背景,他擔任口號譯審工作,并對專家們的口號進行認真分析,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美國《時代》雜志北京分社社長吉米先生對應征口號的國際化問題提出許多中肯意見,并提出了自己的口號。這些國際友人的積極參與為北京奧申委口號征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北京奧申委會同有關專家,綜合群眾作品和定向征集作品,最終確定了50條比較有代表性的口號。之后,有關專家對這些口號逐一進行分析,最終確定了“新北京,新奧運”為北京2008年奧申口號。這組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口號是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集體智慧的結晶。

          奧申委會徽:最后一刻一舉中的

          此番北京奧申委會徽的設計動用了三路人馬:第一路,社會力量——奧申委先后三次在各新聞媒體上發布征集消息,截稿時共收到社會來信868封,作品千余件;第二路,中國美協在中央美院、清華大學美院、四川美院、沈陽魯迅美院、西安美院、杭州中國美院、廣州美院等全國七大專業美術院校,教育部在京、津、滬三地大學生中進行定向征集。雖然時值期末考試,但學生們從備考和休息中搶時間設計提出的稿件達上千份;第三路,專業設計師——1999年12月18至19日,奧申委邀請高等院校、國際知名策劃公司及大眾傳媒領域的30多位專家學者舉辦研討會,多位專家學者建議依照國際通行的做法,請專業設計師參與創作。于是在“北京2008奧運會徽志設計專家邀請賽名單”上,京、滬、港、澳、臺、穗、鵬七地的13位設計師被委以重任。業界人士說,他們代表著當今中國徽志設計和平面設計的頂尖水平。

          1月7日評社會應征作品,1月16日評院校和設計師的作品,“世界性、地域性、運動性、21世紀性”的四大原則對無名小字輩和成名設計師的要求是統一的,初評委之一胡明之說:“我們先做減法,把離題遠、技巧差的作品先淘汰,再做加法,把比較好的作品選出來,最后由評委投票產生入圍作品。”三路人馬均有作品入圍,100件入圍作品的題材和設計構思主要包括天壇、長城、龍、火、花卉、華表、漢字、京劇臉譜、人物、世紀壇、五色土等。

          1月18日,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會徽征集活動進入總評階段,奧申委常務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長劉敬民,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靳尚誼親任評委會主任,與中國美協、海內外著名設計專家和奧申委領導組成的總評委對入圍的近百件作品,采用討論和無記名投票方式,經過三輪評審,確定圣火、水墨天壇、長城、圣火牡丹、彩龍、彩色長城、臉譜、飛燕、天壇、運動天壇等10件推薦作品提交奧申委,以便最終向社會推出一件申奧會徽作品。評委們認為,入選作品以圣火、長城、天壇最具代表性,但作為最終的會徽還需進一步修改。通過討論,奧申委決定委托著名設計專家韓美林、林磐聳、靳埭強分別對圣火、長城、天壇三個方案做進一步修改,一并提交領導審定。

          最終公布的申奧會徽既不是圣火、長城,也不是天壇,而是在最后時刻擺到最高評委面前的“中國結”。

          這個出乎意料的結果是如何出現的呢?

          總評之后韓美林帶“圣火組”作品回深圳修改,他對10幅作品的印象是“設計水平挺棒,題材較窄”,所以自稱“總修改”的他一邊日夜不停地為大家改稿,一邊鼓動設計家們:“有新想法盡管拿出來。”

          當時正全力修改“圣火牡丹”的深圳設計家陳紹華還真被他說動了心。從12月下旬接到參賽邀請,陳紹華用十幾天時間構思了10余個方案,其中就包括最后中選的“中國結”,但他按要求提交的三個方案是圣火牡丹、水墨燈籠和五環沖刺人形。陳紹華坦陳自己當時為保成功率,選擇了“保守方案”。他說:“我們印象中政府官員會比較注重中國傳統的東西,特別是有北京地標的東西,無形中束縛了自己的創作,沒有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陳紹華找出沒來得及琢磨的草圖,他的想法是以中國結中“盤長”圖案的象形,把五星、五環和中國傳統的太極拳結合起來。這個創意得到韓美林等人“立意新”的鼓勵,但直到韓美林帶修改稿登上進京飛機,陳紹華都在猶豫交不交這個方案——他對奧申委能否接受他的大膽實在沒把握。得知方案中選,陳紹華用“非常驚喜”描述自己的感受:“北京市領導比我們想象的更開放、更現代,他們拋開了很多束縛,使設計家能夠發揮更多的創造力。”

          先當總評委后當總修改的韓美林先生一開始就向參賽的設計師宣布:“我是給你們大家當‘托兒’的,用我的力量幫助大家爭取成功。”不斷地出想法,不斷地付諸筆墨,為修改“圣火組”的設計稿,韓美林帶人在深圳三天三夜連續工作,到北京后,又一直干到提交最后評審前的十五分鐘。在陳紹華的方案中選后,韓美林又受命擔任修改工作,帶著兩個學生,韓美林又在北京干了兩天兩夜。在最后修改階段,香港的靳埭強先生幾乎每天都把或認可或否定的意見電話、電傳給深圳和北京,從最初的造型、立體編排到很多細節,都精益求精。靳先生說:我們的專業意見很受重視,我們要作出國際水平。

          陳紹華對自己的中選方案評價是“再過8年看,不落伍就是成功”,他說:“我一直希望標志比較現代、超前,經韓老師修改后更到位了,比較符合現代設計。”看過全部征集作品的專家們也用“現代意識較強”概括本次比賽。

          除了表現手法,新工具電腦的應用也是本次會徽設計中“現代”的標志。據介紹,不僅設計師們全部用電腦設計,專業院校的來稿也基本是電腦制作,社會征稿中的電腦稿比例也不小。此外,電腦和網絡為申奧搭起了溝通平臺,不僅北京奧申委與專家的聯絡大量借助網絡,新開通的申奧網站也將成為北京與各申辦城市比拼的新武器。

          當最終確定的由陳紹華、韓美林、靳埭強集體創作的這幅充滿現代感的會徽作品面世的時候,我們不應忘記許許多多默默無聞為會徽的征集工作付出辛勤勞動的人們。原中央工藝美院裝潢系主任、資深設計專家陳漢民冒著小雪,不顧嚴寒,在去北京醫院看病的途中專門來到奧申委新聞宣傳部交上自己精心創作的多幅作品。來自臺灣的著名設計師、臺灣師范大學副教授林磐聳先生,3次自費從臺北飛到北京,他不僅帶來了自己的作品,更為北京奧申委帶來了自己從1988年漢城奧運會開始潛心搜集的大量珍貴的奧運會形象設計資料。他說,作為中國人能參與北京申奧的設計工作,我感到十分榮幸。我希望把我花了10多年時間積累的有關奧運會的資料提供給北京奧申委,供大家參考。在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英國等地留學的中國留學生,也非常關注北京奧申委的會徽征集情況。不少留學生來信說,他們從媒體上看到北京申奧的消息,正在征集會徽和口號,于是寄來了作品。一位名叫魏莎的中國留學生在信中說,祝愿北京能夠申辦成功,祝愿祖國更加繁榮富強,這是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的共同心愿。

          可以說,所有積極參與征集工作的專業美術院校及普通高校的師生們,以及那些熱情投入的普普通通的各界群眾,他們都是會徽征集工作中的無名英雄。




        新聞大觀>>新聞報道


        滾動新聞 |新聞大觀 |中新圖片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影視 |中新出版品 |中新電訊 |中新專著 |中新英才 |聯系我們

        新聞標題檢索:
        主編信箱
        Media999 ad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色欲_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_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观看_99国严欧美久久久精品l5l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亚洲2020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 中文字人妖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91在线播放 | 日本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 亚洲乱码AⅤ日本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