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
|
關注中國:新世紀頭十年中國的三件大事 2001年1月9日 11:55 中新網北京1月9日消息(記者 葉斌)進入新世紀伊始,香港及海外輿論紛紛載文就中國在新世紀的發展發表評述,認為中國在新世紀頭十年將會在國家統一、經濟建設、反腐肅貪三件大事上取得重大進展。 美國《世界日報》、《國際日報》等輿論認為,在領土問題上,世界各國都是寸土不讓的,東方民族在此問題上更勝一籌。由于歷史等多方原因,臺灣至今未與大陸合二而一。在世界進入新世紀的今天,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共將會在新世紀初的頭十年中,將這一"民族大業"徹底完成。 臺灣問題至今未能很好解決,輿論認為簡單講主要是兩個因素使然:一是島內因素,一是美國因素,而美國因素在臺灣問題上則更顯復雜性。 八十年代以來,中美關系受過五次重大沖擊。除了"六四事件"與中國使館被炸之外,三次來自臺灣,即李登輝訪美、"兩國論"、陳水扁上臺。中方認為,臺灣問題是影響中美關系的最大問題。中方不但要求美國堅持"三不"政策,而且要求美國明確支持中國統一。由于布什已明確表示過,兩國是一種"競爭"關系,預料今后美對華政策的兩面性可能有所增加,它會利用臺灣問題,采取既要"交往",又想"遏制"的兩手政策。然而,不管形勢如何變化,中共的"一個中國原則"是不會改變的,這就要求中共具有更高遠的戰略眼光和更巧妙的策略手段,來處理好中美關系,最終解決臺灣問題。 現代化建設是當今中國一項宏偉工程,泰國《中華日報》、馬來西亞《光華日報》等指出,中國的改革走到今天,調整結構問題的重要性已突顯出來,它是中共新世紀頭十年必然要解決好的一件大事。 輿論認為,在世界形勢發生新變化時,如果不能重視本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高發展水平,不注意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對產業的推動,就會使國民經濟的發展失去強大支撐。由于新世紀中國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在發展階段、體制條件、外部環境等方面與以往相比有明顯不同,故應確立兩個基本目標,一是通過"升級型"調整和"適應型"調整,使中國經濟在十年左右保持較快發展。二是通過調整中深層次問題,逐步形成能夠對結構問題作出積極反應和調整的新機制。 《信報》和《廣角鏡》的評論說,目前中國主要存在八個方面的矛盾,即:產業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產品和生產能力結構、產業組織結構、消費結構、金融結構、所有制結構。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首先應是在短缺經濟結束、傳統產業普遍供過于求的背景下進行的旨在形成結構調整新機制的調整;其次,是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中國即將加入WTO的背景下進行的調整;再次,是在技術進步加速、正在對經濟全局產生革命性影響的背景下進行的致力于技術結構升級的調整。它應包括三點:一是消費結構升級,二是進一步打破行政性壟斷,三是消除產業、企業和人員的進出障礙。這樣,結構調整的完成才會使中國的經濟建設產生一個質的飛躍。 近幾年,盡管中國一再加大整治腐敗,嚴懲貪官的力度,但仍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日本共同社的報道相信,中共在新世紀初的幾年內,將會更深入地實施反腐治貪政策,以保證國內各項改革能順利進行,保持中共本身的領導力量不衰敗。 《亞洲周刊》的綜述說,由于大陸一些官員在整體上長期形成了"不怕法紀,只怕上司"的狀況,常常置法于不顧,當法律機構調查貪官時,不少地方領導只向上申報,經過上級黨委領導批示后,才能行動;或是領導人對各種舉報信直接發出批示后,屬下的有關機構才奉命組織審查;甚至有的地方還出現直接干預審判、量刑等等問題。 新世紀來臨,在懲治腐敗、加強廉政建設時,中共應總結近幾年反腐治貪的各種經驗教訓,充分認識建立健全有效的監督機制的重要性:政府要切實轉變職能,加強對政府和國有企業工作人員的監督,力戒政府行為的利益驅動,從機制上切斷權錢交易,政府財政要逐步向公共財政轉變,從源頭上清除滋生腐敗的土壤。 《鏡報》雜志認為,全社會應建立法律至上的嚴明制度,時時事事依法用權,依法行政,依法管理,透明決策,強化監督制約機制,杜絕權力的違法濫用現象,形成人人怕違紀犯法的風氣。這既是反腐治貪的根本措施,也是避免許多優秀精干官員受金錢美色等誘惑、紛紛墮落蛻變的可靠保障。該文相信,這較諸嚴打重判的效果會好得多。 該文認為,為強化反腐廉政建設,培養高素質的干部隊伍,中共正逐步采取高效率的公共服務和改善公務員制度,形成"凡進必考、競爭上崗、崗位輪換、激勵機制、辭退制度、培訓工作、回避制度"等。在整體上形成法制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將有利于中共在新世紀深化反腐力度。 |
|||
| 新聞大觀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圖片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電訊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