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
|
算算賬 跌價能救中國電影嗎? 2000年12月21日 10:33 中新網上海12月21日消息:成都影市推出“5元票價”,引發了全國各地的競相跌價,河南推出2元票價,四川某市甚至出現1元票價。一些市場人士對此憂心忡忡:如此跌價競賽,可能帶來整個電影業的虧損,長此以往,電影業將無法維持簡單再生產。 解放日報的報道指出,5元票價引發的全國各地爭相跌價,有其合理的一面。如成都,該地區的GDP比上海低許多,但大片票價與滬上差別不大,因此,按照電影票價與GDP的相應比例,較大幅度降低票價,是一種價格的理性回歸。但是,如果一味降低票價,甚至搞跌價競賽,其結果就可能把整個電影業推向絕境。這幾年來,電影的放映場次、觀眾人數、票房收入均呈“熊市”,特別是國產制片業已出現贏寡虧眾的局面。前不久,國家電影局長劉建中在回答有關“5元票價”時就明確指出,民族電影業主要是指制片業,降低票價要使國產片的總收入有所增加。同時,跌價總有一個限度。 有專家提出,從目前的我國影市現狀而言,只有改變電影的營收方式,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制片業贏寡虧眾的局面。 專家算了一筆賬,去年全國票房收入為8億多元,其中制片業可回收30%,約3億元,扣除50%的進口影片,全國各制片廠大約可拿到1億多。按目前國產片平均成本200-300萬元,最多只能拍40-60部影片,而如果國產片年產少于100部,就難以維系影市的正常運作,何況還有一批投資千萬的國產大片。假如票價大跌,觀眾人次沒有成倍增長,首當其沖的就是國產片。因為進口影片本來就沒有把這個市場列入大回收之列。專家提出,現在世界上電影發達的國家也不把票房收入作為電影營收的主體收入。如好萊塢的票房收入僅在其全部電影營收的30%,70%是靠電視和海外版權實現。 據悉,京城電影票價日前下調。有關人士表示,下調幅度是否符合市場的需求,還需進一步檢驗,現在這是一次試驗。 相關專題:藝術與市場之間:5元票價的話題 |
|||
| 新聞大觀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圖片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電訊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