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
|
婚外戀電影的公式 2000年11月21日 09:38 《一聲嘆息》的劇本可能是這樣寫出來的: 馮小剛覺得再搬王朔的段子搞賀歲片不一定能獲得商業(yè)成功,但表現婚外戀這個題材目前的影片國內還不多,于是就決定拍一部放映婚外戀的片子。 首先設計一個男主人公,他應該有個在別人眼里很完美的家庭,有個相互之間已沒有什么激情但相處還算融洽的老婆,還要有個可愛的孩子(最好是個女孩,這樣撒嬌起來也顯得楚楚動人)。 同時他要有不錯的經濟實力,外貌也得說的過去,性格中還不乏善良、幽默的閃光點,這樣就具備了被另外一個女人愛上的條件(所以編劇這個職業(yè)就非常適合,可以說是“有點藝術有點錢”,并且“文藝圈里挺亂的”,接觸漂亮MM的機會也多)。 至于情人,條件是年輕、美麗,有幾分執(zhí)著和潑辣,還要不失天真與純潔(馮大導通過養(yǎng)魚、跳樹和上吊這些細節(jié)來表現她的性格)。 而妻子呢?最好是稀里糊涂地滿以為對丈夫牢牢把握,不注意打扮自己,把一腔的心事放在家庭瑣事和孩子的身上(就像徐帆全身心地投入到裝修新居上)。 當矛盾公開后,三方處于一種僵持狀態(tài)時,這就需要外力來打破這種平衡(于是,情人的父母來了,以長者的身份——其實也可看作代表社會輿論對張國立施加壓力)。 天平開始不平衡了,在將要傾斜的關頭,妻子遭到了突然的變故,處于一種極端的弱勢狀態(tài)。此時丈夫與妻子十幾年的感情開始發(fā)揮作用,丈夫不顧一切地回到妻子身邊盡自己的全部義務(看到三分之一時,就估計到接下來徐帆要出車禍或者生一場大病,要不就是孩子發(fā)生意外。當徐帆爬上扶梯時,俺差點笑了出來)。 經過長時間的近距離相處,使冷落已久的愛情又慢慢升溫了。于是天平開始往妻子這頭傾斜。此時情人與妻子之間必須來一次短兵相接了,在面對面的較量后,勝負立分,負者至少在表面上是心甘情愿地退出這場角逐(按照現在的主流價值觀念,獲勝的必然是妻子)。 以上就是婚外戀電影的基本模式,馮小剛是很嚴格的按照它來拍了《一聲嘆息》。倒不是說這樣不可以或者不好,但至少這反映了馮小剛現在拍的依然是模式化商業(yè)電影,性格過于分明的人物某種意義上是另一種高大全。 從導演的角度來看,《一聲嘆息》幾乎沒有什么電影語言。惟一有點電影語言的一段就是張國立和情人拿著攝像機起舞,可我又覺得這一段純屬多余,與影片總體風格格格不入,很有些為藝術而藝術的味道(情人扮的王菲造型倒是很像)。 影片中張國立、徐帆和劉蓓的表演都是比較精彩的。現在才去看這部電影是因為本來我對張國立能演好這個角色很懷疑,但事實證明他很好地把握了這個處于妻子與情人夾縫中的角色。徐帆的演出很生活化,俺都懷疑她是否有切膚之痛。劉蓓的氣質也與這個角色吻合。所以我認為演員就應該不停地接戲,不要怕拍爛片,當演出的量積累到一定時間時總會發(fā)生質的變化。香港的優(yōu)秀演員如張曼玉、粱朝偉、張國榮都是這樣誕生的,張國立、徐帆某種程度上也證實了這一點。 片中的配樂實在不敢恭維,特別是片尾的一段,好好的故事片弄個偵破片的配樂來結尾干啥(這也是馮小剛吸取好萊塢元素卻消化不良的證據之一)配樂也是主流國產片的老毛病了,比如表現悲傷總是用段加上大提琴的弦樂,好像特別悲情似的。喜悅的主題,憤怒的主題也都是幾十年如一日的陳腔濫調。真不知什么時候國產片的配樂才能與影片容為一體,至少是讓人不難受。 總體上《一聲嘆息》拍得還算精細,有不少地方值得夸獎。不過以馮小剛目前的定位和實力,限制了影片探討婚外情這個社會問題的程度。我想馮小剛如果不用戲劇化的方式處理情節(jié),片子完全可以拍得更深入很多。 (自《南方都市報》文:右岸) |
|||
| 新聞大觀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圖片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電訊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