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
|
以巴沖突中的媒體大戰 2000年11月1日 14:22
從9月底以巴沖突爆發到現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耶路撒冷首席記者邁克·漢拿,已經收到了來自沖突雙方的幾百封電子郵件、信件和傳真,以及一份以色列外交部的正式抗議。 以外交部的抗議書不僅送給了漢拿本人,也遞交給了CNN總部。抗議書說,CNN在報道中給以方的時間明顯少于巴方,而且CNN在加沙的兩位特派記者在報道巴方情況時還非常不專業地使用了“我們”這個傾向明顯的詞。 類似的抗議信還寄往了英國廣播公司(BBC)倫敦總部。 當以色列士兵和巴勒斯坦群眾在約旦河西岸及加沙的街道上發生沖突時,另一場爭奪國際輿論支持的“沖突”——“媒體戰爭”(media war)——也同時在進行著。據以色列外國記者協會說,常駐耶路撒冷的新聞機構有300多家。沖突爆發以來,參與報道的國外媒體已逾千家。 以色列巴拉克政府先輸一招后才意識到“媒體戰爭”的重要性。直到兩個星期前,以政府才匆匆在耶路撒冷市中心成立了一個新聞中心,以聯合辦公的形式,專門為外國記者提供來自總理辦公室、外交部、以色列國防軍、以色列警察總局等各方面的消息,并急調原科學文化體育部辦公廳主任、“海灣戰爭”中曾以能言善辯贏得海外媒體歡心的沙伊擔任政府發言人。外國記者協會現任主席、路透社駐以首席記者高勒說:“總理辦公室好像一下才意識到這里有這么多記者整天都在如饑似渴地挖掘消息。” 沙伊認為,讓以政府轉變對媒體態度的,是那段阿拉伯少年被以色列士兵槍殺的錄相在全世界廣泛播出之后。他說:“那幾乎毀掉了巴拉克數月以來努力建立的政府形象。”與那段阿拉伯少年之死的錄相一樣,構成此次“媒體大戰”標志性事件的,還有巴勒斯坦民眾殘害兩名以色列預備役士兵的鏡頭,這件事扭轉了不少媒體一面倒譴責以方的聲音。 此前的媒體報道大都集中在以色列軍隊如何“過度使用武力”。擔任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已20年之久的拉南·吉辛說:“當你處于強勢一方時,你所能做的只是降低名譽損失。” 阿拉伯媒體被以色列媒體稱為“不講新聞道德的競爭對手”。約旦的英文報紙《約旦時報》在兩名以色列士兵在拉馬拉警察局被巴勒斯坦人打死,以色列直升機因此襲擊拉馬拉警察局的第二天,只在報紙上刊登了3張照片:以色列士兵和坦克,著火的巴勒斯坦警車,以及被導彈擊中的拉馬拉警察局,而報上沒有一句說此前在警察局里發生了什么。 在倫敦出版的阿文報紙《生活報》,一向被認為是阿拉伯世界最重要和可信的報紙,該報關于拉馬拉事件的報道說:“他們讓兩個‘便衣密探’到情緒激烈的街上送死,又向巴勒斯坦開火。”以媒體指出,那個導致兩名士兵被打死的“便衣密探”謠言,在這里變成了“事實”。 美國媒體在報道沖突時格外小心,尤其是談話節目,邀請以方代表的同時一定也有巴勒斯坦方面或阿拉伯發言人在座。但在評論欄目中,無論是報紙、電視還是廣播,大多數觀點都傾向以色列。 有意思的是,當巴以首腦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會談之際,以色列電視一臺原定要播放的電影《圣雄甘地》被取消了。《耶路撒冷郵報》的一位專欄作家調侃說:“大概是怕這部反映第三世界國家反抗占領者的影片在這種特殊時候引起人們的某種聯想。”這位作家說:“只有那些允許自由、獨立、富于批判精神的媒體存在的政府,才能最終贏得歷史。”(轉自《青年參考》) |
|||
| 新聞大觀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圖片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電訊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