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
|
美國如何報道中國 2000年10月26日 15:59
●美國人總的來說,對世界上發生的許多事件知之甚少。由于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狀況良好、社會問題改善以及冷戰威脅結束,美國人的信心顯著增加,人們對國境以外的新聞興趣水平相當低 ●將中國視為敵人是一些極端主義者持有的觀點,但這顯然絕不是美國政治思想的主流。美國人十分認真地看待我們兩個大國之間的關系 ●關于中美關系以及我們在相同或不同領域內的報道,其數量和質量在近幾年都有所提高。實事,而不是媒體偏見,是塑造民眾態度的關鍵 在最近一次去中國的講學旅行中,我在上海、廣州、深圳、北京以及桂林這些城市,遇到了各種職業和身份的人。幾乎每次聚會中,同樣的問題都會以不變的方式提出來:為什么美國媒體如此消極地報道中國?為什么美國的報紙、電視等等媒體,如此苛刻地描繪中國?為什么你們總是關注于問題,而很少告訴讀者和觀眾,中國最近幾年里發生的巨大的變化? “美國對中國的報道是有偏見的,不正確的,不公正的”——這種實際上一致的觀點讓我感到困惑。確實,一些關于中國的報道是敏感的,在中國人眼里,這些是不愉快的題目,但美國媒體視之為新聞報道中自然而然的事。克林頓總統當然不喜歡媒體在他與白宮實習生莫妮卡·萊溫斯基之間不正當關系問題上給予的注意力,但這件緋聞的報道是幾個月里媒體的重頭新聞。媒體在克林頓—萊溫斯基私通事件上的關注程度,要讓對于中國問題的報道與之相比遜色許多。但這些都是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美國媒體自然要追蹤。 有一點必須說明,美國人總的來說,對于世界上發生的許多事件知之甚少。根據一項持續的調查顯示,在90年代的整整10年里,只有5個事件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十分熟悉”。哪些事件呢?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海灣戰爭的結束;美國入侵巴拿馬并逮捕了其總統曼努埃爾·諾列加;戴安娜王妃之死;美國軍隊在索馬里的軍事行動。至于涉及中國的事件,90年代中影響最大的新聞就算是關于“中國竊取核機密”的指控——而這項指控并未被證實。在調查中,僅有14%的人表示對克林頓總統1998年訪問中國的事情“十分熟悉”,而對于江澤民主席1997年訪問美國的事情,相應的數字是10%。 人們對我們國境以外的新聞興趣水平相當低,這是由于缺乏對一些基本事實和問題的知識。最近一次由“波托馬克”(Potomac)協會(這是我領導的一個無派別政策調查組織)進行的調查,接受訪問的人中,30%說“香港最近成為一個獨立國家”,26%的人認為“臺灣是聯合國成員”——這些都是錯誤的。 造成這種知識貧乏,以及相應對國外事件興趣微弱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們的新聞報道絕大多數集中于國內事件。這有助于解釋我剛才提到的調查結果。還有一些重要的原因必須考慮到: 1.美國在其地理位置上是非常幸運的。我們北方和南方的鄰國都是友好國家。當然,我們也與它們存在著分歧——在南方與墨西哥的分歧更大一些,其中最主要的憂慮是非法移民以及毒品的涌入。但這些是可以被控制住的,兩國都在致力于改善目前的狀況。而我們的東西兩邊則是海洋,這給了美國巨大的安全保障。 2.長期以來,美國經濟的整體狀況是非常好的。許多美國人現在正享受著他們所知道的最好的生活水準。這就意味著,國外的事情或者問題,對他們來說意義并不大。 3.近年來許多困擾著美國的社會問題顯示出改善的跡象。當然,種族歧視、犯罪以及毒品使用問題依然帶來不少的麻煩。但即使是這些問題,許多指標也在改善。強大的經濟力量極大地緩解了由于這些問題而帶來的社會壓力。 4.冷戰的結束,蘇聯的解體,同樣也增加了美國人目前普遍的安全感。核毀滅以及蘇聯擴張的威脅已經從我們大腦的雷達屏幕上消失了。 綜合上述因素,這些生活中的事實顯著增強了許多美國人的信心。這種信心時常被當作是狂妄傲慢——這是我最近到中國旅行經常聽到的一種觀點。美國的大眾媒體對國外事情所給予的關注比大多數具有國際意識的美國人所給予的關注要少。但眾多新聞媒體決定報道哪些時事,依據的是受眾整體的要求,即“什么好賣”。 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北約對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的意外轟炸。大多數美國媒體都對此事予以報道,在頭版配發毀壞的建筑物以及在北京美國大使館門前抗議人群的照片。媒體并沒有隱藏災難的企圖,《紐約時報》還發表了一篇非常詳細的文章,報道引發這一悲劇事件的一系列錯誤和疏忽。報道的深度和強度反映了那時候對于中國的關注程度,當時這個事件要求這樣的關注。 而在中國,我常常被問及,是否美國需要一個“敵人”。在冷戰時期,蘇聯確實是一個強大而危險的對手。以我作為亨利·基辛格領導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一名資深成員在白宮的工作經歷,我知道那時候主要的國家政策辯論往往以這樣一個基本問題開始:“這對于與蘇聯的關系將會有什么影響?”等到這個問題被回答了,我們才可以開始考察政策本身。蘇聯,以及我們與它的關系,是衡量所有政策辯論的試紙。 許多和我在中國交談的人似乎都相信中國如今取代了蘇聯的位置成為美國的“敵人”。確實,有一些極端主義者持有這樣的觀點,但這顯然絕不是美國政治思想的主流。《考克斯報告》曾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這份國會調查報告指控中國有間諜以及其他損害美國的行為。一些人以此作為我們必須要找一個“敵人”的證明。但大多數嚴肅的觀察家將《考克斯報告》視為無根據的指控材料。現在,它已經被當作是極端保守主義的東西而擱置一邊,它已經沒有信譽可言。 美國人十分認真地看待我們兩個大國之間的關系。是的,根據“波托馬克”(協會的調查早先所顯示的,他們在知識的具體性和準確性方面還需要提高。 同時,美國將中國同日本、俄羅斯、英國以及鄰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緊緊連接在一起,美國和這些國家有著“非常巨大的國家利益……由于政治、經濟或安全原因對美國十分重要”。這是美國站在自身利益的立場上,如何看待世界上不同國家的底線范疇。中國在這一系列國家中位居最前,這令人印象深刻。 當我還是個孩童時,我們有一個說法經常在美國孩子口中重復:“如果你挖一個從地心穿過的洞,你會從中國那端出來。”另一個在餐桌上經常說的話是:“吃完你所有的東西,想想在中國的饑餓的人們。”這兩段話都是我們國家很多年以前的老話了(我并不懷疑今天許多父母仍然告訴他們的孩子們關于挖洞到中國的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出生的人,長大后一直認為中國是盟友。在30—40年代,《時代》與《生活》雜志給予美中關系以非常突出的地位。美國醫療隊帶回他們在中國生活的短文———其中許多是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從我叔叔那里聽來的。在二戰爆發前,他在中國生活了40年。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在朝鮮戰爭的時候成為對手,人們至今認為,那場殘酷的戰事從根本上體現了分裂的半島上兩個國家之間的對抗。尼克松總統戲劇性地向中國開放,引起了美國(以及世界)的關注和猜想。今天,關于中國的報道走出了日常性的政治、經濟以及安全問題報道。重要報紙的旅游版面經常發表介紹中國旅游勝地的文章。《紐約時報》最近發表一篇頭版文章,內容是引人注目的上海浦東新機場,對其“藝術之邦”的特點進行了許多詳細的描述。豪華游船在中國的海港鳴笛。中國的美食仍然是美國各地最流行的佳肴,中國最頂級的飯店經常出現在日報的時尚版上。中國的巡回展覽走到哪里都吸引大量的觀眾到當地的博物館去。“中國藝術4000年”展是幾年前在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舉辦的最受歡迎的展覽之一。而最近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展出的新出土的藝術作品,以其精彩絕倫震驚了藝術界。 這樣的展覽在報紙上獲得了大量的版面。它們反映出人們的看法。同樣,其他非政治的事件和進步也被關注著。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而且也很強大,在世界舞臺上越來越具有影響力。中國受到了相當多的媒體的關注,報道中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編輯的評論反映了兩派觀點的聯系。主要的日報像《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有駐華記者站,它們報道中國各個方面的進展。 很遺憾電視媒體就要零散得多。最主要的有線電視臺(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和全國廣播公司)總是聚焦于時事問題。像上面提到的,它們的著眼點是國內報道。而深度性的報道則主要由公共電視臺或閉路電視來做,它們的受眾數量比較少,但對此更感興趣。 美國和中國的關系是復雜的。在有的事情上我們有著共同的觀點,也有些事情我們存在著微妙的差別。平衡一下,我自己的判斷是,關于中美關系以及我們在相同或不同領域內的報道,其數量和質量在近幾年都有所提高。而我想看到的則更多,我覺得應該讓所有關心這一問題的人都能夠找到充足的資料以保障信息的通暢。實事,而不是媒體偏見,是塑造民眾態度的關鍵。(轉自《環球時報》) |
|||
| 新聞大觀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圖片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電訊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