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
|
美國夢的破滅——高科技人才移居美國的辛酸經歷 2000年9月30日 08:30 提要:“90年代中期,美國微軟等大公司的崛起,造成美國高科技人才的極其短缺,于是,在美國營造的美妙海市蜃樓的吸引下,來自印度等國的高技術人才紛紛投奔美國,并領取了時間長達6年的H-1B工作簽證。他們天真地以為,一俟簽證到期,他們便可以輕而易舉地領到在美國永久定居的綠卡。可如今,他們的美國夢卻灰飛煙滅。他們不得不因簽證到期而被迫離開這個他們曾灑下汗水和智慧的土地,另尋他處謀生。” H-1B簽證的陷阱 在伊利諾斯的埃爾克·格羅夫村,桑杰伊·薩西亞正把在美國呆了6年攢下的家當,如玩具啦、蓋普牌的襯衣、一臺E-Z型地毯洗滌機等一一塞入旁邊的板條箱里。這位在芝加哥郊區生活了近6年的高技術專家指著一箱箱已經打包好的箱子說,他在等待一輛搬家車。 “瞧,”他說著,面帶苦澀地望著那份證件,“這是H-1B簽證,要是管用就好了。”簽證上寫道,到期日:2000年9月,職位:資深軟件分析家。文字背后突顯的背景是擎著火炬的自由女神,只是卻不見她的頭。 “他們是怎么說的,自由?平等?追求幸福?——是的,沒錯,”他說,“我猜想幸福是相對的。” 桑杰伊的落泊也許只是眾多移居美國的失意家庭中最典型的例子之一:他們都是以臨時工作簽證遷居美國,他們想呆在此地,可最終,美國又將他們攆了出去。就今年為止,大約有4萬人像桑杰伊一樣,憑著這份特別的簽證來美國,自以為可以永遠留在美國,現在卻不得不重找出路,不是回到原來的國家就是到加拿大,或者去其它他們不曾呆過的地方謀生。然而,他們的故事還在連綿不斷地演繹著。 H-1B簽證原來的初衷是為那些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員能夠在美國工作一段時間而設。90年代中期,微軟、IBM和成百上千的渴望高技術人才的新興企業開始借助這種簽證,大量招募程序編制等職位的高科技人員。目前在美國,這類人已有42萬之多。 “當時市場很熱很熱,”32歲的桑杰伊回憶說,“他們昨天還需要我們。” 為了引誘那些高技術勞工,美國國會曾達成一項特別的折衷方案,暫且規定時間限制,但又將時間看上去似乎毫不相干。申請人不再需要證明他們打算回國,這種簽證有個綽號叫“過渡性”的……暗示下一步就可拿到綠卡。 可是如此眾多的移民蜂擁入美國,以致簽證之路步步堵塞。雇主無法很快地從美國勞工部申領到就業許可證,而小腳老太似的美國移民規劃局也無法跟上申請永久居民的步伐。即使像桑杰伊這樣來自印度的人對此也無能為力,因為美國移民規劃局對每個國家的移民申請定居美國的綠卡都設置了7%的額度,因此,他們的美國夢都被這個額度挫敗了。 如今,第一批涌入美國的移民,他們的“6年”時鐘已敲響。高技術公司雖然仍竭力想挽留他們,而且他們也想繼續留下來,可是在桑杰伊簽證的右下角已經注明了簽證到期日。 仰天哀嘆有何用 “有誰,誰能幫助我?”這位難得動肝火的中年人不禁自我悲憐起來。“我的酗酒的律師?他已經去接手另一位印度名字的訴訟案。我的公司?他們就像扔掉燙手的山芋一樣甩掉了我。政府?我究竟歸屬哪個政府?” “這簡直是極大的恥辱,這樣一個國家竟無法承兌自己所作的諾言。” 坐在這間實際上已經歸屬他人的起居室里,桑杰伊飲了一口果汁憤憤不平地說。他一向對自己很嚴厲。他感到有一種被背叛的感覺。是的,可是他也很困惑,覺得自己就像是印度影片“通向印度”中的小丑一樣,相信自己可以與英國人為友,可是卻不知什么原因他誤解了他們所有的暗示。 “我對自己所做的感到很驕傲,”他說,“我喜歡成功。難道這不是美國人教會我的嗎?因此,現在我感到很茫然,不知道該開始怎樣做。在某種程度上,我真的不知道我究竟是怎么失敗的。” 美國移民規劃局承認,沒有預料到H-1B工作者會驟增到50萬人,也沒有想過所有因此而引發的結果。這位叫艾琳·施密德的發言人說,移民規劃局計劃于10月份再調遣一些人處理簽證,雖然這會緩和問題,但還是無法解決它。 “這幾乎沒有什么意義,”正在為一家高科技公司做一項研究的國際移民研究院的林賽·洛厄爾指責道,“在這里,這些公司每年能申請到所需用人的指標,可是卻有數千人要不得不離開。” 美國國會的折衷方法 在高技術公司的壓力下,美國國會預計到今年年底后改造H-1B計劃。由密執安共和黨人斯賓賽·阿拉罕姆參議員發起的一項提案將免除H-1B的國家指標。另一個加州的民主黨的代表和加州共和黨人的代表將允許H-1B簽證的持有人延長他們的離開日期,直到他們不是被拒絕就是獲得綠卡為止。 可是這兩種建議都是很敏感的。民主黨人提醒道:要將H-1B移民與農場工人、分離的家庭以及難民區分對待。 有一件是大家都同意的事(包括共和黨領導、民主黨、白宮和高技術的游說者)———這臺機器現在必須加以填充。“現在高技術工作者十分短缺”這塊廣告以一整版的篇幅出現在《華爾街雜志》上。那塊廣告費用由其中一個游說者支付。這塊廣告并沒有提醒人們:成千上萬的高技術工作者正在被迫離開。 最有可能的方案是國會拒絕系統的改革方案,只同意將每年批準H-1B移民的年度指標從115000名增加到200000人。 作為內行的人都知道,這種方法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會刺激出更多新的、渴望工作的移民,重蹈那些相同的失望怪圈,進一步阻塞簽證的道路。“他們試圖填補一些東西,但是它的底部卻有一個洞。”桑杰伊的妻子阿莎一邊說一邊埋著頭,沉浸在最后一天的工作之中。那兒,人人都想知道她何時才能回來。 這些天,專為中國和印度活動分子新組建的英特網址彌漫著人們的憤怒、迷惑和桑杰伊的故事這類表現西方現代生活中的陰暗面的東西。這些哀告,聽起來就像是監獄里的涂鴉,比如“我是一位兩個孩子的媽媽或者我是3個孩子的母親”。有一位叫拉居·德溫德的移民,他的最后兩個月是在新澤西州的一個“適合做雞籠”的公寓里度過的。他的房子出售了,他的妻子和女兒已經回到印度。他正在考慮是否讓她們留在那兒,自己去德國試一下運氣,可他仍顧慮重重地不敢告訴她們。 還有一位叫謝安·簡的男性移民,他已經一天一天地將日歷撕掉,直到最后一頁,他作出了不情愿的計劃:隨著日歷一天天的縮小,關閉了他的圣·喬斯的英特網業務。 “你沒有買一幢房子,你到處流浪,或者你買了房子,可是到頭來你仍會感到懊悔,”一位新設立的專門從事游說的移民輔助網絡的發言人,兩個孩子的母親阿瑪爾·阿娜瑟說,“你想與媒體講話,可是你擔心它會毀了你的機會,你就是不知道會發生什么問題。” 桑杰伊的辛酸遭遇 對桑杰伊來說,任何游說都已經太晚了。他們已經決定去加拿大等結果,再決定下一步怎么做。現在離他們交鑰匙的時刻只剩一周了,而桑杰伊最擔心的是他4歲的女兒西里亞,他們怎樣找到一個好的兒科醫生?空蕩蕩的的屋子又觸發了他的回憶。就像排列在過道上的兩只行李箱一樣,表明他已經退出了這場游戲,但這曾經是自由和無窮的可能性的象征。桑杰伊以前往往吹噓說,自己小時候是在行李箱中長大的。他獨身一人,靠一張學生簽證在美國到處混日子,看望休斯頓的朋友,在UCLA大學獲得第三個學士學位。 即使當他決定變得更認真一些,找一個正式的工作,申請他的H-1B時,他仍有點狂妄自大。 1994年9月,簽證經過4個星期的等待后順利通過。他搬到了芝加哥,加入了一家計算機咨詢公司。一年后,他飛回印度尋找新娘。結婚后不久新娘阿莎也以H-1B身份加入美國,成了一名計算機咨詢者。一年半后,阿莎懷孕了。他們兩人的工資加在一起已達到6位數,又買了一幢房子,他入鄉隨俗,像美國人一樣不斷地干活兒,不斷地計劃。桑杰伊第一次意識到他的6年時鐘快走完時,并不感到真正的確信。他又一次將他的驚訝注入一份文件中,這次是一份來自公司的移民律師給他的文件。 在以后的幾個星期,桑杰伊忙得連早飯也顧不上吃,瘋也似的打電話給勞工部,給移民規劃局,給……想知道他們是否在加緊處理這樁事情。可是沒有人理會他。經過一段時間后,他灰心了,顯然是毫無希望了。一個接一個的計劃都受到抑制。 一天,他們從一位去年H-1B就到期的朋友那里了解到,加拿大會立即給予年輕的、高技術的移民綠卡。 于是,他們決定去那個地方,至少是去一段時間。在一年的等待期中,桑杰伊可以申請一份新的H-1B,并重新開始延續他們過去的計劃。明天他們將鉆進一輛微型貨車,向多倫多進發。 “這是一個搬家的日子,桑杰伊將最后的一點東西裝進微型篷車。他們仍帶著一些珍貴的東西,西拉亞的一些玩具,汽車的座位,一些技術書籍,再加上那一頁文件(H-1B)和他的悲傷。” “我不知道我為什么保留著它,”他說,“我應當燒毀它。” 可直到那時,仍沒有確定離開的方法。于是他補充說,“只是開開玩笑。”他在開車前,用他學到的美國冷酷方式說。(作者:蔣建平/轉自《北京青年報》) |
|||
| 新聞大觀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圖片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電訊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