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
|
克林頓批評臺當局 2000年9月22日 14:16 編者按:“近日來,臺灣新領導人在兩岸關系問題上態度趨于強硬,‘臺獨’主張再起,引起老大哥美國的憂慮與‘關切’。美國總統克林頓9月9日在與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會談時表示,臺灣新領導人最近的一些談話顯示其從‘既有的立場后退’,‘加劇了海峽局勢的緊張’,并對此事態的發展表示‘關切’?磥,臺灣新當局試圖把美國作為‘臺獨’靠山是不切實際的! 臺灣新領導人的“柔軟身段”讓美國人產生憂慮 臺灣新領導人在選前選后的一系列有關兩岸關系的言論,不僅是說給臺灣老百姓聽的,也是說給美國人聽的。選前,他公開表示當選后不會宣布臺灣獨立與“兩國論”入憲,其實就是在美國人的壓力下作出的一種公開承諾,不這樣就得不到美國的支持。當選后,島內外尤其是美國十分關注臺灣新領導人事關兩岸關系定位與發展的就職演說,于是新領導人在5月20日就職前公開表示,他的演講“要讓美國人滿意,讓臺灣人民滿意,讓大陸挑不出毛病”?梢,美國在臺灣新領導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他首先不是讓投票給他的選民滿意,也不是讓大陸滿意,而是讓他的美國主子滿意。果然,在整篇演講中他極力迎合美國,除了在兩岸關系問題上公開承諾“四不一沒有”及認同美國在兩岸問題上“不統、不獨、不戰”政策外,還極力附和美國人的價值觀,大談特談“民主”與“人權”。這個演講確實獲得了美國的肯定,美國政府對其內容“相當滿意”,也多給予“正面評價”。 美國政府針對臺灣新領導人的虛假承諾作出的反應,讓臺灣新領導人有點飄飄然,認為“兩岸關系已經穩住,至少沒有惡化”,便按捺不住內心的“臺獨”意識與主張,拋出了“修改國統綱領”與“統一不是惟一選項”的言論。美國人于是開始對臺灣新領導人的這種“柔軟身段”產生憂慮:他會不會像李登輝那樣,在權力鞏固之后,又在兩岸問題上制造事端,成為一個新的“麻煩制造者”?這不能不引起美國的注意,克林頓總統終于在此次江克會晤中表示了對臺灣新領導人在兩岸政策上發生變化的“關切”。 訪問美國未果,又!斑^境”花招 臺灣新領導人把去美國訪問作為提高與美國實質關系的重要目標。但是鑒于1995年李登輝訪美造成了中美關系惡化與臺海危機,美國政府不能不慎重考慮,不會貿然讓臺灣新領導人訪美。新領導人不能訪美,就制造“過境”美國的花招,給美國人出難題:美國政府若不讓其在美“過境”,便會面臨國會與社會輿論的壓力;讓其“過境”,又會引起中國政府的抗議,不利于中美關系的改善。美國政府在兩難之間取其輕,批準了臺灣新領導人出訪中美洲時在洛杉磯“過境”,但不得有任何正式公開的活動。這一決定對臺灣當局來說雖不滿意卻可接受,新領導人畢竟可實現踏上美國國土的意愿。 臺灣新領導人確實也以低姿態的“哀兵戰術”“過境”美國,按約定未發表任何過激言論,不僅讓美國政府滿意,也贏得了美國國會親臺勢力與部分媒體的“同情”。這些人指責美國政府有意“冷落臺灣”,一些國會議員認為林頓政府這樣做“對臺灣不公平”。因此,臺灣新領導人的這一“過境”花招,盡管沒有“面子”,卻也賺了些“實惠”,讓正在選舉的美國兩大黨候選人更加關注臺灣問題,爭取某些同情和支持。正如臺灣媒體所言,“過境”美國“所蘊涵的實質意義已遠勝表面的風光”,是“為未來新的臺美互動模式鋪路”的重要步驟。于是“過境”美國便成為臺灣當局推動臺美關系的新花招。在初嘗甜頭之后,臺灣當局又計劃讓不斷惹是生非的呂秀蓮再來一次“過境”美國。 然而,臺灣新領導人并不滿足于此,他希望有一天能像李登輝一樣到美國訪問。他在離開美國時表示,“將來要爭取正式到美國去”,不久后又在多米尼加表示,希望有一天能在美國參加北美洲臺灣商會的會議?梢姡鲈L美國已成為臺灣新領導人未來四年的重要目標之一。 美國提出,“兩岸之間的任何安排最后都須是臺灣民眾可接受的” 盡管臺灣當局不斷呼吁,“美國應介入兩岸問題”,期望美國扮演重要角色,美國國內也有一股要求改變一個中國政策的逆流,但美國政府已充分認識到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是不會輕易介入的,也不會為臺灣當局在“臺獨”問題上的冒險行動而貿然損害中美關系。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仍將是美國兩岸政策的基石。 8月中旬,美國在臺協會理事會主席卜睿哲在美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發表了《美國的臺灣政策》專文,重申美支持海峽兩岸和平解決爭端及美國不做兩岸調停人的立場,特別強調“一個中國原則乃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基石”。美國代表在9月7日召開的第五十五屆聯合國大會總務委員會上也反對把“臺灣參與聯合國”這一提案列入本屆聯大議程,并表示,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是一貫的、明確的,28年來的6任總統都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接著,克林頓總統在9月9日與江澤民主席的會談中又重申了一個中國政策,表示堅持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與“三不”政策(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臺”、“兩個中國”,不支持臺灣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 不過,近來美國對臺政策在策略與內容上仍有微妙變化。在去年李登輝出“兩國論”之后,克林頓在“三不”政策的基礎上,又提出兩岸政策的“個支柱”,即“一個中國、和平解決、積極對話”。在最近發表的美國對臺政策報告中,美國政府關于兩岸關系的基本原則沒有發生變化,但表示“拒絕壓迫任何一方接受其認為不符合其利益的任何安排”,“北京與臺北之間的任何安排都應在雙方可接受的基礎上達成,不應由一方強加于另一方”,特別是“雙方之間的任何安排最后都須是臺灣民眾可接受的”。這一政策顯然認同了臺灣當局關于臺灣前途由2300萬臺灣人民來決定的“臺灣自決論”,實為贊成由變相的公民投票決定臺灣前途的做法。同時,美國主張繼續根據《與臺灣關系法》向臺灣出售武器,以確保臺灣有充分的自衛能力。在這種政策架構下,美國政府顯然又為兩岸統一設置了新的障礙。 把臺灣的未來與希望完全寄托在美國身上是危險的 不論臺灣哪一個政黨執政,都離不開美國的支持。臺灣“外交部長”田弘茂公開表示,“美國在臺海局勢緊張時曾經多次給予臺灣協助”,基于“美國仍然是臺灣最可靠的朋友”,“新政府未來會加強鞏固臺美關系”。 事實也是如此。民進黨執政后在繼續討好、拉攏美國國會與親臺勢力的同時,也積極謀求與美國政府建立密切關系,千方百計爭取美國的大力支持。臺灣新領導人與主要官員已多次公開要求美國介入兩岸關系,希望美國在兩岸系中扮演積極角色,甚至希望通過與日本、美國的全方位交流,“確立美日臺三者關系的安全網”。8月10日,臺灣新領導人在接見美國參議員時再次呼吁,美國及國際社會應多聽臺灣人民的聲音,“美國應以實際作為來維持此一區域的和平與穩定”。可見,臺灣當局把臺灣的未來與希望完全寄托在美國身上。但是,這種一廂情愿的做法,不僅是不可靠的,也是危險的。 美國在兩岸關系問題上的政策是以美國人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的,決不會因臺灣當局在兩岸關系上的冒險行動而為臺灣“保駕”,承擔不必要的代價臺灣“行政院長”唐飛引用美國一位退休官員的話講,美國在此問題上是“美國利益優先”,如美國利益與臺灣利益一致,當然對臺有利;但若兩者利益沖突,“美國不會放棄美國利益而遷就臺灣利益”。唐飛由此表示,“這對我們是很大的警示”,并指出臺灣島內某些人認為一旦臺海出現危機,“有人會幫我們”,以為沒有危險,“這正是臺灣最大的危機”。 最近美國正處在政權更替之際,但不論是民主黨執政還是共和黨上臺,國對臺政策仍將保持延續性與穩定性。兩黨候選人都在臺灣問題上作了明確的承諾,表示將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不希望臺灣當局在兩岸關系問題上制造麻煩,而希望兩岸積極對話,改善關系。因此,臺灣當局在兩岸關系上漸趨強硬,“臺獨”主張抬頭,不僅不會得到美國的支持,而且會加劇兩岸關系的緊張,引來美國更大的不滿與壓力。(作者:王建民/轉自《環球時報》) |
|||
| 新聞大觀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圖片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電訊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