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世錦賽,中國女排沒有拿到國人熱盼的三連冠,沒有實現“進入四強”的賽前目標,甚至連八強都險些失掉,這場大敗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女排的真實一面。
奧運奪冠,本是超常發揮
中國女排在2003年的世界杯上第一次奪得世界冠軍,當時是陳家軍陣容最齊整,隊員身體狀態最好的時候。但隨后趙蕊蕊的受傷缺陣讓中國女排的整體實力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雅典奧運會前的瑞士精英賽上,中國隊還遭遇了慘敗。不過,中國隊還是在此后拿到了奧運冠軍,這其中不乏運氣的成分———當時我們沒有碰到實力強勁的巴西、意大利隊,而且決賽中又是更多地勝在士氣等非技戰術因素上。當時的中國隊雖有奧運冠軍之名,但遠沒有獨步天下的實力,充其量也就是和意大利、俄羅斯等頂級球隊水平相當。高水平球隊之間的較量往往是臨場發揮決定勝負,而奧運會的勝利,正是因為中國隊臨場超常發揮結果。
即便是在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隊也并非沒有問題。早在出征雅典之前,陳忠和就已經意識到了由于趙蕊蕊的缺陣,不僅失去了在三號位的高點進攻,攔網實力也大不如前,否則他不會固執地將趙蕊蕊帶到雅典。也就是說,從2003年到2004年,中國隊的整體實力已經開始緩慢下滑,但雅典那輝煌的一刻掩蓋了所有的問題。
老陳大錯,貽誤“換血”良機
這次世錦賽中國隊以2比3輸給荷蘭隊后,當時陳忠和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對球隊的狀態和傷病的判斷、預測都出現了失誤。”陳忠和沒有想到老隊員傷病的恢復時間遠比預想中要長得多,甚至會給比賽帶來巨大困難。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陳忠和一個持續了兩年的大錯:因為害怕失敗而固步自封,以至于讓老隊員在超負荷運轉中崩潰!
奧運會之后,俄羅斯、巴西、意大利等強隊紛紛開始了新老交替。當然,陳忠和也提出了中國隊要“大換血”,并在深圳擺了告別宴,送走了王麗娜、張越紅、陳靜等年近而立的老將,而后王一梅、“小趙蕊蕊”薛明等年輕隊員入選。變革總要付出代價,但陳忠和卻在這個日后決定中國女排興衰的大問題上猶豫了。重重顧慮之下,陳忠和沒有了2001年上任組隊時那種推倒重來的魄力,不僅很少給年輕隊員機會,而且試用效果一旦不好,年輕隊員就很容易被棄用。培養高大接應二傳,分擔周蘇紅壓力的計劃因此流產,甚至“換血”也最終出現了“回流”———2006年李珊、宋妮娜等老隊員陸續回歸,中國隊又恢復到了2004年的模樣。當然,陳忠和也打造出了希望之星王一梅、徐云麗,但這是張越紅、王麗娜離隊,趙蕊蕊久傷不愈,主力陣容中缺少一名主攻和一名高大副攻的客觀因素促成的。
運動員打球有自己的習慣和定勢,人員不變,創新的環境就不具備,新的技戰術也很難形成。而且老隊員2001年進入國家隊時大都在22歲左右,經過一個奧運周期,她們都不可避免地到了傷病高發期。就好像一部車開久了,達到一定的公里數后就開始出毛病一樣,05、06兩年的疲憊征戰讓潛伏在老隊員身上的傷病隱患大爆發。甭說練新戰術,甚至維持正常的訓練都困難。就在中國隊貽誤換血時機時,巴西女排已經完成了新老交替,整體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峰,并在世界賽場上所向披靡。在意大利教練卡帕拉拉的調教下,俄羅斯隊的一大批年輕選手也在此時迅速成熟,同時高迪娜、加莫娃、索科洛娃等老將也結束了兩年的休整重新回隊。善于學習的卡帕拉拉將新老兩代悍將重新定位,俄羅斯隊的陣容也隨之達到了最大的合理化。
實力有降,仍屬第一集團
中國女排在世錦賽上六勝四負。四場失敗的比賽無一例外是在手握優勢的情況下被對方翻盤的,這暴露了中國隊許多問題,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隊在比賽中總能制定出正確的既定戰術,而且在隊員體能不錯的情況下,能夠充分貫徹戰術,展示出足以和任何隊伍抗衡的實力。但傷病滿營的中國隊已經不能支撐高強度的比賽,隨著體能的下降,潰敗不可避免。
和2003、2004年相比,中國隊的整體實力的確有了下降。但絕非像外界所說的那樣,已經淪為二流球隊。雖然目前國際排壇的二、三流球隊進步很快,但中國隊的整體實力仍然要在他們之上,只不過在一流球隊中,中國隊已經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王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