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9月20日電 繼教科書等“去中國化”之后,民進黨當局全面推動的“文化臺獨”又指向影視界。在臺灣一片倒扁聲浪中,臺灣金馬影展執(zhí)委會18日突然緊急宣布,今年度(第43屆)金馬獎將全新定位,其中兩個獎項將更名為“福爾摩沙影片獎”和“福爾摩沙特別獎”。
據(jù)香港大公報引述臺灣媒體報道,由于“福爾摩沙”稱謂多為“臺獨”人士所用,因此令今年金馬獎蒙上政治色彩,或使大陸和香港演員處境尷尬。
據(jù)臺灣金馬影展執(zhí)委會發(fā)出的聲明表示,今年金馬獎全新定位,為拓展視野,確定將“年度最佳臺灣電影獎”和“年度最佳臺灣電影工作者”更名為“福爾摩沙影片獎”和“福爾摩沙特別獎”,讓此獎項更具競爭性與榮耀。
據(jù)了解,16世紀中葉以后,遠東地區(qū)海上航運頻繁,當時有葡萄牙船員在經(jīng)過臺灣海面時,從海上遠望臺灣,發(fā)現(xiàn)島上高山峻嶺,林木綠,于是高呼“IlhaFormosa!”,“福爾摩沙”即“美麗之島”的意思。1554年,“福爾摩沙”之島名,首先出現(xiàn)在葡萄牙制圖家所繪制的世界地圖上,而“福爾摩沙”名稱則被日后的荷蘭人沿用至今。
本來“福爾摩沙”只是外國人贊美臺灣美麗,但近年卻成為臺灣政壇“臺獨”人士的“臺獨代名詞”,陳水扁上臺執(zhí)政后,由于向美國承諾不敢公開搞“臺獨”,但無論是就職演說,還是新年致辭均以強調(diào)“福爾摩沙”暗示其“臺獨”立場,在近期推動的“去中國化”措施中,許多帶有中華色彩的名稱也被“福爾摩沙”替代,甚至前年升空的臺灣“中華二號”衛(wèi)星,最終也被改名為“福爾摩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