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lián)合報》3月31日刊登社論指出,這次選舉,最大的贏家不是馬蕭或藍營,而是臺灣民眾,他們合力把臺灣的民主巨輪推出了困陷八年的泥淖。
進一步看,這次政治板塊發(fā)生如此劇烈的位移,關(guān)鍵力量來自上百萬無名的“中間選民”;他們從四面八方走出來,推倒藍綠高筑的圍墻,撕掉族群對立的符咒,將兩千三百萬人從幽閉的本土洞窟中解放出來。
社論指出,在藍綠對峙的八年,“中間選民”曾被認為是不存在的人種;陳水扁不久前還聲稱“臺灣沒有中間選民”,他在意的只是固守綠色“基本盤”。但這次馬蕭以兩百廿萬票大幅勝出,證明中間選民不僅存在,且擁有強大的翻盤能量:他們有能力識破政客的花招,知道如何守住自己的價值,曉得如何用自己的力量改變臺灣的命運。
臺灣的中間選民有多少,就跟如何定義他們一樣,仍是值得探索的問題。若把中間選民定義為“會在藍綠之間移動投票的臺灣民眾”,那么與2004年的選舉相比,這次藍營的得票數(shù)多了一百廿萬票,綠營得票則少了近一百萬票;由此變化看,中間選民至少在一百一十萬人以上。若以民進黨2000年與2004年兩次選舉的最大票數(shù)落差看,移動的選民數(shù)則更多達一百五十萬人。
隨著新民眾的加入及政治社會氣象的變化,中間選民數(shù)其實隨時都在變化。值得注意的是,不論中間選民數(shù)是一百萬甚或兩百萬人,它占總投票人口的比率不超過一成五,也遠遠小于藍營或綠營的基本支持者,但它卻能對大局產(chǎn)生超乎其自身比重的牽動力量。八年前的第一次政黨輪替,如果說是“期待改革”的中間選民所締造;這次的二次政黨輪替,又何嘗不是“亟思脫困”的中間選民顛覆了局面。
社論說,過去八年在陳水扁掌權(quán)下,臺灣政治從兩個“政黨”的競爭,演變成“民眾”藍綠截然對立的態(tài)勢,臺灣的“民主”其實是逐漸走向退化。第一,臺民眾“頭家”的自主地位喪失,成為幫政黨搖旗吶喊的附庸;第二,當(dāng)政黨競爭被轉(zhuǎn)化成顏色競賽時,“族群主義”的毒素已悄然麻痹了“政黨政治”的神經(jīng),“民主”完全變質(zhì)走調(diào)。試想:如果政客只要煽動族群情緒即可無往不利,他又何需在乎施政績效?
所幸,經(jīng)過八年的災(zāi)難與煎熬,終于有越來越多選民看出臺灣政治的病態(tài)與畸形,從而決心給政客一個嚴正的教訓(xùn)。這次選舉,馬蕭大勝兩百多萬票,不僅反映民心對綠營的背棄,也反映民眾對民主價值的重新選擇。事實上,外省群族僅占人口比率一成三,馬英九卻能以五成八的高票當(dāng)選,就是臺灣民眾共同撕去族群符咒的莊嚴儀式。自此,大家都是臺灣人,所有召喚族群幽靈的政治祭壇都該永遠埋入土里。
社論說,操弄族群的民進黨輸?shù)絻H剩南部五縣,這和一九九五年“立委”選后國民黨陷入“鄉(xiāng)村被城市包圍”的情況極為相似,失去光環(huán)的民進黨,最后都淪落到必須仰賴底層的保守農(nóng)漁人口支撐。但可鄙之處也在于此,這些基本支持者往往是掌權(quán)者最忽視的經(jīng)社劣勢地區(qū)的選民,他們獲得的照料最不足,掌權(quán)者卻無盡地剝削他們的忠誠!盁o米樂”描述的是蕭頹的農(nóng)村,主角昆濱伯卻義無反顧地挺謝;農(nóng)民的辛酸,竟然逆轉(zhuǎn)成為掌權(quán)者政治操作的題材,教人五味雜陳。
被中間選民撐開的臺灣政治天空,看來如此浩瀚無垠,所有討論可以重新回到理性思辨,非藍即綠的兩色交鋒就退位吧!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