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12時,隨著“轟隆”一聲爆炸巨響,29條鮮活生命頓然消失。
今年以來,甘肅省煤礦事故接連不斷,煤礦安全生產狀況令人擔憂,往往是驚魂未定,波瀾又起。
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統計數字顯示,全國煤礦年事故死亡人數在六千人左右的高位上徘徊,煤礦已經成為中國高危行業中的重點。無論每一起礦難有著怎樣的特殊原因,但一個不容否定的事實是:這一例例看似孤立的礦難,其背后卻有著幾乎相同的原因。
“這是一起重特大安全事故,‘五一’前省政府專題研究安全生產工作,接著就出現這樣的事故,說明我們的一些領導干部還沒有真正負起責任!斌@聞魏家地煤礦發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甘肅省委書記陸浩如是說。
10月31日12時16分,甘肅省靖遠煤業有限責任公司魏家地煤礦發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9人死亡,19人重傷。在現場指揮事故處理工作的甘肅省副省長楊志明說,這次瓦斯爆炸事故是甘肅省“十五”以來,死亡人數最多、最嚴重的一次。
當天上午9時,剛剛履新的甘肅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徐守盛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著重研究全省煤礦瓦斯治理整頓工作。此時,距離這次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發生僅有3小時。
時隔半天,11月1日上午10時,距離甘肅省蘭州市160多公里的蘭州市紅古區德順煤礦發生山體滑坡,從山上坍塌的140萬方泥土將德順煤礦主井口和通風口全都封堵,16名正在作業的礦工被困井下,與井上失去聯系。(后經14個小時的緊急救援,16名礦工全部獲救。)
救援工作與時間賽跑,煤礦安全生產的嚴峻形勢以小時計算。10月31日17時,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毅中給甘肅省靖遠事故現場打來電話;11月1日凌晨3時許,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副局長王樹鶴帶領工作組抵達事故現場;11月1日早晨,甘肅省政府發出緊急電報通知,要求全省煤礦企業立即開展以“一通(通風)三防(防瓦斯爆炸、防冒頂、防透水)”為重點的隱患排查。礦難,揪緊了每一個人的神經。
作為國家“明星企業”的魏家地煤礦是煤炭系統35座安全重點管理礦井之一。據了解,截至2006年10月31日,該礦井連續9年實現了安全生產無事故。
然而,隨著轟然一聲爆炸巨響,29條鮮活生命瞬間消失,這一切都被打破了。在魏家地煤礦采訪,一位當地老百姓這樣感嘆:“連這樣的煤礦都出事故!”其言談中流露的不僅僅是對魏家地煤礦的埋怨,更多的是對當地大大小小近百座煤礦企業生產安全的憂慮。
礦難頻發暴露安全防護體系脆弱
記者從甘肅省煤炭安全監督管理局獲悉,截至11月3日,甘肅省今年已有82人在礦難中死亡,而2005年全年的死亡人數為48人。因瓦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占該省今年礦難死亡總人數的61%,共有50人在先后5次瓦斯事故中喪生。煤礦安全防護體系的脆弱,成為這些煤礦事故和礦難的嚴重隱患。
目前,魏家地煤礦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調查結果還處于等待狀態;但記者在魏家地煤礦踏訪調查時,該礦一部分礦工認為,在特大事故發生的前4天,該礦檢測人員就已經檢測到礦井內瓦斯濃度嚴重超標,而礦井內竟然有120多臺電機在這種狀態下繼續生產。令人費解的是,這些安全隱患卻沒有引起有關人員的重視和處理。有礦工認為,如果以上情況都得到了及時的處置,或許,這次礦難就根本不會發生。
魏家地煤礦特大瓦斯爆炸引爆的只是煤礦安全生產嚴峻形勢的一角。據甘肅省煤礦安全監察局有關材料表明,今年省內礦難頻發,死亡人數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有3條:一是對大煤礦的安全監管沒有持之以恒。如魏家地煤礦9年時間沒有發生過任何安全生產事故,但在今年瓦斯高發的夏季之后,生產者對發生瓦斯事故放松了警惕而釀成慘劇。二是雖然對小煤窯進行了一系列的清理和整頓,但許多小煤窯依然存在礦主單純追逐經濟利益,沒有對下井礦工進行必要培訓,安全生產重視不足,缺乏生產安全管理等問題。三是許多國有大型煤礦設備陳舊,在產煤高峰期超負荷量生產,很容易出現安全事故。
甘肅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張家漁認為,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是個別地方政府、部門和企業忽視職工安全,煤礦安全整改整頓不到位,特別是一些不具備生產條件的礦井關而不死、非法生產,安全檢查存在漏洞,對事故責任者查處不力。
有業內人士指出,煤礦是高危險行業,要避免發生事故,需要有完善的組織系統和較高技術水平的專業人才管理。僅從瓦斯爆炸事故看,現有的裝備達不到一定條件,煤礦自身管理存在漏洞,責任落實不到位,應急救援處置預案措施流于形式,釀成事故是遲早的事。
礦難中政府的尷尬角色
每一次礦難,政府充當的都是救火隊員的角色。礦難一日不停,政府作為無限責任承擔者的角色就不會得到替換,政府官員就要面對這種前方治理整頓,后方礦難事故不斷的尷尬局面。
趕往事發地、全力搶救被困人員、調查事故原因、對責任人問責、停產整頓。每次礦難發生后,有關部門都會對煤礦進行全面的停產整頓,但整頓之后,事故、礦難依然在不斷地發生。煤礦安全生產似乎陷入了一個走不出的怪圈。
在靖遠礦區走訪時,一些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者告訴記者,其實每次遇到整頓,大多數煤礦都是趕緊停產,等風聲一過,則依舊“帶病”生產,這種情況在小煤窯顯得尤為突出。一些煤礦甚至連必要的證照都不齊全,但卻能照舊紅紅火火地生產。個別煤礦視整頓為兒戲,根本不把礦工的生命安全當回事,頂風違規生產的也大有人在。一個內幕知情者譏諷地說:“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礦難成為必然,不發生礦難才成了怪事!
這位知情人告訴記者,應該說,經過一系列停產整頓、復產驗收,取得“四證”的煤礦,其安全生產條件較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事故發生率應大為降低。但據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以來發生事故的非公有小煤礦中,卻大部分為取得“四證”的合法礦井。如此眾多的“四證”齊全礦井,接連發生事故,不能不讓人懷疑:“四證”的發放有沒有水份?此外,監管權力的分散化,也帶來政出多門、職能交叉的現象。多頭行政使得工作扯皮和監管缺位在所難免,為部門之間推諉塞責留下了空間。在這樣的環境下,煤礦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勢必偏離目標甚至失靈。
構筑法制化安全生產防護屏障
許多被采訪者對記者反映,安全責任的落實追究不力是“誘導”一些企業主抗拒執法、導致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
據了解,我國有關法律條款規定,在發生重大事故后,將“嚴格”追究相關人的責任,情節嚴重的還要移交司法機關?稍诂F實生活中,很少有按照該規定去嚴格追究的,許多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事故的小煤窯主,根據煤礦安全監察機構的事故處理建議,在“移交”司法機關后,便沒了下文,這嚴重損害了法律的嚴肅性。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煤礦整頓關閉工作責任主要在地方,同時又涉及多個部門,必須堅持完善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形成合力。對依法決定關閉的礦井,地方政府要組織安全監管監察、煤炭行業管理、國土資源、工商、公安、電力等部門聯合執法,及時吊銷其所有證照,關實關死,不留后患。
一位法律界人士指出,當前,整個煤礦安全生產監察體系正在受到嚴重的威脅和考驗,頻繁的礦難已經說明了問題。行政監管制度動輒失靈,呼喚法制監管緊急啟動。企業安全生產要加速納入法制化,構筑法制化的安全生產防護體系迫在眉睫。
(來源:法制日報,記者 周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