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與其他大國關系不同的是,中日關系中的戰略沖突和戰略合作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而且這種轉化更大程度上取決于雙方的主觀選擇
10月23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會見了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的雙方成員。溫家寶對委員會長期以來堅定地致力于中日友好,為打破中日關系政治僵局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謝。他說,中日友好是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的。新一屆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第5次會議剛剛在中國青島結束,此次會議是在10月8日中日領導人舉行會晤、中日關系打開政治僵局的背景下召開的。
中日兩國互為鄰國,決定了兩國在地緣政治、經濟上有著很多共同利益。這些利益的實現需要兩國共同配合,缺一不可。不否認,如同硬幣的兩面,共同利益的背面是利益沖突。如果選擇合作,則是兩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合作,相反,共同利益則可能轉化為利益沖突。當前學界在表述大國關系時,常常喜歡用“戰略沖突”或“戰略合作”這兩個詞。與其他大國關系不同的是,在中日關系層面,中日間的戰略沖突和戰略合作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而且這種轉化更大程度上取決于雙方的主觀選擇。換言之,取決于中日兩國決策層的戰略選擇;蛟S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中國將中日實現戰略合作的希望寄予安倍政府。
東亞一體化需要兩國戰略合作。中日可以選擇戰略合作,同樣也可以選擇戰略競爭。如果選擇前者,東亞一體化的運作將會順暢許多,這是明擺著的事實。由于兩國都是經濟大國,兩國在經濟上相互依存,與東亞各國都有密切的經貿往來。東亞一體化的前提不僅需要中日兩國的政治愿意,還要求必須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在政治愿意方面,雖然兩國都主動提出過希望實現東亞一體化的設想,并為此作出了各自的努力。但由于雙方都沒有確立雙邊關系性質,即是實行戰略合作還是戰略競爭,致使東亞一體至今仍停留在“雷聲大雨點小”的層面,很難邁出實質性的一步。分析兩國在一體化問題上的種種分歧,可以看出兩國實際上處在戰略競爭的狀態。兩國尚沒有就東亞共同體展開嚴謹的研討和磋商,更沒有拿出共同的方案和設想。
中日建立合諧國家關系的另一個理由,是能源合作。兩國同為能源消費大國,能源安全是兩國共同關心的事情,所以也是兩國選擇是戰略競爭還是戰略合作的領域。在這個領域,兩國面對的是油源、油路上的合作或競爭。其中油路上的問題還牽涉到臺灣海峽的安全問題。兩國在能源上能否合作,決定著整個東亞能源一體化的前景,同時也事關東亞的安全與穩定。東亞建立能源共同體,意味著為共同開發有爭議地區的能源提供一個法律框架,同時也為包括馬六甲海峽及臺灣海峽在內的石油運輸通道建立了一個安全保障機制。中日兩國能源合作的前景十分廣闊,是一個能提到戰略高度考慮的問題,甚至是決定兩國戰略競爭還是戰略合作的核心問題。
中日兩國共同面臨的另一個更為急迫且嚴峻的問題,是東北亞的核擴散問題上的合作。朝鮮宣布核試驗,實際上已經直接把戰略合作還是戰略競爭的問題推到了中日兩國領導人的面前。在戰略競爭的態勢下,東北亞將可能如一些人預言的一樣,出現核軍備競賽的局面。相反,如果中日兩國實行戰略合作,則意味著中日兩國可能在核擴散領域,乃至更廣泛的安全領域合作。中日兩國關系的性質,是決定東北亞穩定與安全的關健因素,如果中日是友好鄰邦,無論是從傳統戰爭的角度還是從現代戰爭的視角,東北亞及朝鮮半島的戰略地位都將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日本成為“正常國家”,擺脫歷史陰影和“戰敗國”陰影的最現實途徑,就是中日兩國實現戰略合作。相反,如果內心總想著防范,總在猜疑,那么將不可能實現兩國真正和解,更談不上合作。而沒有合作的中日關系將不會走出歷史的陰影。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