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2日電 為期四天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昨天下午在北京閉幕。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在今天《人民日報海外版》撰文指出,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加強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綱領性文獻,具有獨創性的意義。
文章說,重視社會建設,反映了中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共在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過程中,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要加強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而且要加強社會建設。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共已經意識到社會建設的重要性,在制定五年計劃時,已經把“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改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江澤民在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時,就提出了“要認真研究我國社會生活的新變化和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把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的基本著眼點,放到既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訴求上來,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前進”。中共十六大在論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歷史任務時,已經把“社會更加和諧”的要求提了出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集中反映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的深化。
文章說,重視社會建設,更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中共十六大以來,中國開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也在實踐中進一步認識到了加強社會建設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非典”疫情提出的問題,群眾上訪增多提出的問題,新農村建設中提出的問題,科學發展觀落實過程中提出的問題,等等,都表明“經濟一腿長、社會一腿短”是要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
中共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根據現階段社會矛盾發展的特點,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了要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一重大問題,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思考。
特別是,胡錦濤在2005年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的重要講話中,第一次明確地提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就決定了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必須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構建一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
文章說,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表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