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近5000名滿懷報國豪情、矢志建功軍營的應屆畢業國防生,穿上嶄新的軍裝,成為陸海空和武警部隊的光榮成員。
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醞釀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養軍隊干部并開始國防生試點工作,到近兩年每年1萬余名國防生新生入學,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一個由國防生組成的新型人才方陣開始在我軍人才隊伍中嶄露頭角。
胡錦濤主席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的高度多次強調,要加大依托國民教育培養軍事人才的力度。人們欣喜地看到,選拔培養國防生工作的改革之舟,正沿著為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航道破浪前進。
我軍干部生長和培訓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新軍事變革風起云涌,戰爭形態開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適應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需要,加速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成為擺在我軍面前一項十分緊迫的歷史任務。
90年代末,中央軍委審時度勢,對我軍干部培養體制進行高屋建瓴的科學構建,作出了一項事關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決策:軍隊生長干部要逐步走開軍隊自己培養和依托國民教育培養并舉的路子,從更大的范圍選拔培養高素質人才。
人才是興軍之根本,“并舉”是育才之良策。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養軍事人才,是充分利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資源和知識優勢、提高軍事人才培養質量效益的需要,是從根本上解決我軍建設信息化軍隊的人才需求、加速培養大批高素質軍事人才的需要。
報春花開第一枝。1998年7月21日,我軍歷史上首次簽訂依托普通高等學校培養軍隊干部意向書,北大、清華成為首批試點高校,在兩校設立的后備軍官選拔培訓工作辦公室同時掛牌。根據意向書,兩校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從在校二三年級大學生中遴選國防生和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招收國防定向生的試點工作。
從此,國防生這一新的綠色人才方陣進入人們的視野。國防生,即軍隊依托地方高校培養的、畢業后定向分配到軍隊工作的大學生。國防生在完成與本校同期入學學生相同課程學習的同時,接受軍政訓練,培養良好的組織紀律觀念和軍人作風。
這是一件注定要載入我軍人才培養史冊的大事。2000年5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頒發《關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養軍隊干部制度的決定》。《決定》施行以來,我軍干部培養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全面啟動了。
軍地攜手打造新型軍事人才高地
這是記者在總政有關部門采訪時記下的一組數字:與部隊簽約培養國防生的地方高校,1998年為3所,1999年增至21所,2004年增至89所,2006年增至112所。至今累計招生近6萬名,這些國防生絕大多數學的是部隊信息化建設急需的電氣信息類、機械類、航空航天類、武器類等專業。
數字的背后是軍地攜手打造新型軍事人才高地的共識和雄心。
選拔培養國防生工作一直受到軍委、總部的高度關注。軍委、總部領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親臨清華、北大看望慰問國防生,與師生座談。總政領導連續出席清華大學三屆國防生畢業典禮暨出征儀式。國家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和各級地方政府也對國防生的培養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
8年來,國務院、中央軍委、國家有關部委和四總部先后制定出臺了選拔國防生工作暫行辦法、招收國防生暫行規定、國防獎學金發放和管理辦法、選培辦工作規定、國防生報考研究生規定等18個文件,使這項工作逐步進入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培養國防生是一個系統工程。清華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蘭州大學等簽約高校,拿出最強的師資力量、最好的教學器材、最精心的教學計劃,舉全校之力打造“國防生品牌”。
特殊人才需要特殊培養。國防生在校是后備軍官,畢業后就要走上軍隊各種崗位。為此,部隊與地方高校通力合作,制訂出軍味濃郁的教學大綱。不少學校采取專業知識向軍事高科技延伸、集中教學加強軍事訓練等措施,讓國防生經過培訓,成為既有專業知識、又懂軍事高科技知識的準軍事專業人才。
聯合共育,復合鍛造。在培養合格國防生的探索中,軍地“接力培養”模式應運而生。全軍各大單位逐步實行了國防生4年在地方大學學習專業知識、畢業后到軍隊院校加學1年軍事課程的“4+1”模式,海軍、空軍還試行了國防生先在地方大學學習、后入軍校學習的“2+2”、“3+1”等聯合培養模式,武警部隊則在復旦大學首創了“入學即入伍”培養模式。這些培養模式各具特色,有效提高了國防生的第一任職能力,縮短了他們到部隊后的適應期。
為建設信息化軍隊注入新活力
一封特殊信件,使國防生這個響亮的名字,一下子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2004年7月15日,清華大學51名首屆畢業國防生,收到了時任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的回信,信中勉勵他們: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刻苦學習,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堅韌不拔地實現自己確立的報國之志,努力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功立業。
軍委主席的回信,讓國防生們驚喜不已。國防生在學校的一次次精彩的亮相,讓關心他們成長進步的人喜出望外。
高分學子紛紛簽訂“綠色協議”。一些簽約高校提供的數據表明:今年錄取的國防生,高考考分高出各省市的一本錄取線近四五十分。聚焦國防生方陣,頗多精英學子出現在這支隊伍中:有的是全國奧林匹克競賽和各種比賽的獲獎者,有的是當地高考“狀元”,有的是省市的優秀學生干部。
大學校園閃亮“綠色風景”。在招收國防生的地方高校校園內,國防生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專業學習,國防生是同年級、同專業中的標桿;軍事專業訓練,國防生身手不凡,被譽為“儀仗隊”、“示范班”。
訓練場上升起“精武新星”。目前,全軍和武警部隊活躍著1.2萬余名畢業國防生。這個人才方陣中,畢業最長的不過四五年時間。但他們自覺投身火熱的軍事訓練中,源源不斷地為建設信息化軍隊注入新活力:
——江海濤,合肥工業大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畢業生,第二炮兵某旅二連排長。他到部隊后發揮知識優勢,不到半年就熟練掌握了實裝操作技能,在旅組織的發射單元實裝考核中獲得綜合第三。去年10月,他隨部隊執行重大演習任務,擔任發射指揮員,取得了實彈發射的圓滿成功,榮立二等功。
——郝玉剛,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總裝某基地助理工程師。他到部隊1年就被提拔為專業負責人,兩次完成大型試驗測控任務。他結合實踐撰寫學術論文,有多項成果問世。
——覃文強,清華大學水利工程專業畢業生,南京軍區某師“硬骨頭”六連排長。部隊組織重大演練,他擔任連隊重難點課題攻關小組組長,帶領官兵潛心攻關,探索出一套符合實戰要求的戰法。
——呂世陽,復旦大學哲學系畢業生,主動請纓到武警西藏總隊基層工作。他待戰士如親兄弟,很快成為戰士的貼心人,所在分隊工作處處走在前面,被評為標兵分隊,他本人榮立三等功。
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批又一批國防生在軍營建功的事跡說明,國防生只有不畏艱辛歷練,努力將知識轉化為建設信息化軍隊的能力,才能從學府精英轉變為軍中良才。
選拔培養之路任重道遠
選拔培養國防生,是做好軍事斗爭準備的基礎性工程。8年來,國防生數量規模不斷擴大、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培養渠道不斷拓寬、政策制度不斷完善,國防生的培養選拔工作已取得顯著成績。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我軍選拔培養國防生在前進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矛盾和問題,如新型軍事人才培養的特殊性與普通高等教育固有規律的矛盾、國防生對部隊期望值較高與軍隊實際情況相差較大的矛盾等。
根據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到2010年,要基本實現軍地通用專業的軍隊技術干部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全軍和武警部隊接收的國防生數量將占生長干部年度補充量的40%以上。要實現這一目標,推動國防生制度創新發展,任重而道遠,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抓政策制度建設。要逐步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全面規范國防生的選拔、培養、分配、繼續教育、服役年限、權利義務、法律責任、特殊優待等工作,把選拔培養國防生納入法制化軌道。
抓基礎性建設。要加大國防生選拔培養的“軟硬”件建設,逐步實現理論教學院校化、軍事訓練基地化、訓練教材規范化、訓練保障制度化的目標。
抓合力育人才。國防生選拔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要改變一些單位干部部門唱“獨角戲”的局面,健全領導機制,形成分級管理體制,訓練、后勤保障等部門也要參與進來,各方加強統籌協調,合力推進國防生選拔培養工作。
隨著由國防生組成的高素質軍事人才方陣的不斷壯大,我軍信息化建設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
(來源:解放軍報;孫棟廷 于春光 徐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