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1日電 國家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司副司長王偉今天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狩獵野生動物符合中國法律法規和國際慣例。
8月7日,黑龍江龍法拍賣責任有限公司在成都某報上刊登了一則拍賣公告,將對“國際狩獵野生動物額度”進行拍賣。此事經有關媒體報道之后,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爭議。
王偉說,狩獵野生動物符合中國法律法規和國際慣例。從中國法律上看,依據《野生動物保護法》制定的《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第十一條明確規定,禁止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同時規定七種情況下獵捕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需要申請特許獵捕證,其中第六項明確將"為調控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和結構,經科學論證必須獵捕的"劃入特許獵捕范圍。
他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制定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時候,林業局參考了國際上的資料,國際上也是這么做的。在頂級野生動物物種數量下降的情況下,開展狩獵就是調控種群的一個很有效的辦法。
《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第二十條規定“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進行野外考察、標本采集或者在野外拍攝電影、錄像的,必須向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其審核后,報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王偉說,根據上述條款,從調整、完善種群結構的角度,經科學論證,在遵循"打公不打母、打老不打幼"要求的情況下,適當許可國際狩獵,并以此推進保護與地方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符合國家法律法規,也符合《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立法精神。
他還表示,從國際上來看,適度的、可持續的狩獵活動早已得到普遍認可,瀕危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還專門為非洲犀牛、大象等狩獵活動核定限額。據美國魚和野生動物管理局對2001年美國狩獵狀況的調查,該年美國共有1300萬16歲以上公民參加了狩獵活動,產生了206億美元的經濟效應。中國20多年來開展國際狩獵,管理規范嚴格,這項活動得到了國際認可,并且類似活動在國外開展得非常正常。其根本原因在于,這一活動有利于野生動物種群和當地生態保護,有利于兼顧周邊社會經濟,達到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目標。